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交往中的称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员、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对外场合的行为举止已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以欧盟主席外交失礼为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引起对外工作人员对于国际交流中姓名与称呼礼仪的重视,更好地彰显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称呼大演变     
中国人现如今的称呼,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了。除了秉承20年前“同志”的庄重之外,又有了小姐、先生、太太、老板、老外等一系列民间民主意味浓厚的新称谓,无不透露着时代的新鲜色彩。称呼的这种大演变,折射出一个大变动时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是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藏区人民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本文主要从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华锐藏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嘉明 《现代交际》2003,(3):10-11
日本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度,人际交往中礼节繁多。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分为15度、30度和45度。由于弯腰鞠躬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越低表示越尊敬,最有礼貌的45度鞠躬礼称为“最敬礼”。15度礼,常用在机关接待客人或公司见客户之时,表示“欢迎光临”之意;30度礼,  相似文献   

6.
现在不少人喜欢用花卉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因为现代人喜爱营造一种意境,一种氛围,而含义丰富的各种鲜花正满足了人们的追求。以花传情,含蓄而又体面。但以什么花作礼是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7.
郑永辉 《公共关系》2001,(12):54-54
中国是一个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不论是国内国外的人际交往中都十分注重言行举止、衣着仪表和礼节礼貌,尤其是见面时的称呼更有讲究。与国人交际的见面称呼,众所周知,不加累赘,这里着重针对当前国门洞开、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世”等情况,而与外国朋友交往、接触甚至共事必将不断增多。那么,对他们应当如何称呼呢?  相似文献   

8.
范海虹 《职业时空》2012,(8):147-148
俄语中的称呼用语承载了俄罗斯的习俗和文化传统,了解并正确使用俄语称呼用语有助于学生理解俄罗斯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的婚姻礼仪,不仅体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习惯,还表现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不同时期的婚姻礼仪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解客源国概况十分重要,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本文简单介绍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的一些见面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11.
刘波 《现代交际》2003,(12):60-61
典型的美国礼仪一直被很多人效仿,因为它实用性强、有骑士风度、既严肃又灵活,与欧洲的刻板正统有很大区别。其实,美国礼仪也是在不断的颠覆中一路走来的。 最早的美国人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他们是新世界的开拓者,也是被欧洲“上等”阶层拒之门外的人。他们唾弃欧洲社会那种苛刻和冷酷的人际关系,因而  相似文献   

12.
迷乱的称呼     
大中午的,我饿了,就走进一家装修尚可的饭馆。迎宾小姐把我引到座位上就不管我了。我想点菜,可脑子里突然就闪过很多称呼来:同志、服务员、小姐、伙计、小二、师傅、先生、老板……  相似文献   

13.
小雨 《公关世界》2010,(2):50-51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春节的前夜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7,(3):1-1
礼仪其实就是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或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源自生活,基于实用。正如原始部落人为了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抛下了武器,伸出了手显示友善,演变成为握手礼;亦如中世纪贵族为了显示他们能够品尝到当时贵如黄金的稀有葡萄酒而把嘴凑近女士的脸和手,从而衍生了亲吻礼;再如航海探险家们泊入港口前,为了表明来意友好,便把炮塔里的所有炮弹都射出去,发展成为后来的鸣炮礼。及至今天,人们注重和遵从礼仪是为了显示其高贵的门弟、良好的教育,流露出的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称呼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现象,本文将以美女亲等称呼语为例,讨论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王南方 《当代老年》2008,(12):34-35
总政歌剧团的宿舍紧挨北京新街口,院子的正门前是二环马路,车流量无从算计。杨洪基的家就在这个院子里,他的爱人刘文玫总能从车海声中分辨得出丈夫的车子开回来的声音。当然,晚上11点之前,看门师傅会开门,再往后,刘文玫不出几分钟就会从四楼上赶过来开门。60岁的人了,不管多晚,只要丈夫说定要回来,她都要等着。  相似文献   

17.
礼仪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学科之一,校园大学生礼仪文化建设则代表了大学生在校园中所学的礼仪文化和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改善。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个人整体修养和个人自我认知水平,也代表了高校的教育成果。本文先从文化与礼仪的概念和意义着手,再讨论礼仪文化建设的有益之处,最后了解大学生做好其礼仪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是社会交往中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信号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称呼语尤其是女性使用的称呼语种类增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基于认知理论框架下对女性称呼语以亲、亲爱的为例进行探讨,理解女性使用不同称呼时的心理状态,以期能够促进社会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从仰视到污辱如果回首中日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截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仰视、平视、俯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马红 《职业》2011,(32):113-113
礼仪课程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研究的是人际关系和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形式的专门知识及行为规范。同时,它也研究人们在交际场合中如何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正确施展和发挥因人而异的个人技巧。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交际是一种参与竞争的手段,也是人们适应对外开放、开拓局面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