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2.
芦坚强 《学术探索》2015,(2):136-1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明在文学书写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象:抗战时期的故乡、新时期的栖息地和新世纪的传奇之城。它们的逻辑结构呈现为"昆明是什么""昆明在怎样"和"昆明将要成为什么"。抗战时期的故乡指向抗战时期的昆明,是对昆明历史的思考与怀旧;新时期的栖息地指向现在的昆明,是对昆明正在经历的变化之反映,新世纪的传奇之城是由昆明历史出发的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这三种形象相关的是怀旧、日常生活和传记式三种书写方式,它们都是对昆明认同的一种话语塑造或表意实践。  相似文献   

3.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陈犀禾 《社会科学》2005,(8):107-110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简论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5,(8):100-103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倪伟 《社会科学》2005,(8):113-115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文英 《社会科学》2005,1(8):105-107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文学的多维性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文学呈多维发展道路,对其应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考察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不等于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海“孤岛”文学和香港文学,应属于抗战文学,而东北沦陷区文学和关内论陷区文学则不属于抗战文学。当然,即使这两个沦陷区的文学,也有些微的差别和不同。  相似文献   

9.
陈青生 《社会科学》2005,(8):110-113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释“昆明”     
陈思坤 《云梦学刊》2003,24(1):107-109
“昆明”一词最初指称古代我国西南的诸部族,汉代指云南西部各族,唐代指云南全省及川西南、黔西各族。唐置昆明县后,“昆明”始用为地名。元代开始,昆明才作为地名出现在滇池之滨,此后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昆明市。  相似文献   

11.
杨绍军 《社会科学论坛》2014,(4):195-205,214
抗战时期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以朱自清、闻一多、李广田、陈铨、王佐良等为代表的“学院派”批评家,他们在极端艰难的环境里,始终关注战时中国文学的发展,用敏锐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确立和发展,为新文学的理论阐释和学科体系建构进行了尝试与努力,也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袁进 《社会科学》2005,(8):103-105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 ,在抗战时期特殊文化背景下 ,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 ,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与新文学转型中民族解放意识、政治地域色彩及开放与多元的现代语境。  相似文献   

14.
十四年抗日战争史,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1931-1937年,从普罗文学发展到左翼文学,为抗战时期文学发展定下基调;1937-1942年,文学处于一种短暂而相对自由的“真空”状态;1942-1945年,文学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一种回归政治的热情.总体上看,抗战时期文学的主流就是社会使命感的加强,表现为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探求国家和民众的命运与出路.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不但在新闻领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它对日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密切相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大公报》对日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九一八”事变前。早在1926年,“新记”《大公报》刚创立之时,日本军阀侵华野心就已经日益膨胀。《大公报》的三位总编吴鼎昌、张寄鸾和胡政之都曾留学日本,对日本问题深有研究。他们撰写的社评和论文对中日关系的分析之深刻在当时就曾引起公众的瞩目,并且也被日本朝野所注意。1928年5月,日本军队制造的济南惨案后,《大公报》就…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的东北文学因其发生的特殊时空背景、政治环境、地域民族文化场域而具备了超前性与滞后性、压抑性与自由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基本特质.这些特性反映出抗战时期东北文学的辩证运动与复合式发展.探究这些特性,将有助于确认抗战时期东北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不仅有交通问题,更重要的还有城市文化问题.研究昆明城市的历史文化之脉,再现昆明城市的灵魂,是建设21世纪昆明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徐绍琛 《学术探索》2013,(7):136-139
居民幸福指数是衡量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广受重视。本文以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视角,提出了评价幸福昆明的44个指标,其中“城市最低工资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对幸福昆明建设影响最大,并分析了近年来幸福昆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昆明是云南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只有将职业教育看成昆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要手段,并将其与经济、科技工作捆在一起形成合力,走“职教兴市”之路,才能实现昆明社会经济的进步,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幅射、带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