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寒 《唐都学刊》2002,18(2):66-69
自中印文化始有交流以来 ,佛教即为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印度佛学输入中原汉地 ,过程繁复 ,路经殊途 ,语言繁杂。六世纪前印度佛教输入汉地 ,以贵霜的分崩、月氏人的东迁为源头 ,以陆海两条丝路商道为主要路线 ,经数百年语言文化的碰撞冲突 ,最终在隋唐时期得以完全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思维与语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或言语是思维的基础吗?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不能思维吗?语言教育学和教育法随着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方式而有所变化。本文就与此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语言是以精神和国民性为内涵吗?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当让孩子学外语吗?2、语言会决定我们的知觉方式吗?如果那样,外语教学会不会使孩子混淆视听。3、在幼儿咿呀学语之前尚不会思维,这时进行教育是否不会有效果?  相似文献   

3.
无意识与文学创作鲁晓雁,刘梅文学作为深具创造性的艺术,作为一种扑朔迷离,游若浮云的艺术,自她产生以来,就给爱她的人们带来了许多诱人的斯芬克斯之迷。现代的理论家和心理学家们则独辟澳径,把创作中理性思维难以穷尽的现象,引人无意识深层中去探究,启开了又一扇...  相似文献   

4.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类型,以往人们只是在作品论的范畴内对它作静态地描述,未能动态地考察其在创作活动以及文学的历时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作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与文类的规范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文类规范往往内化为文类意识,而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作用。文类规范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选择。一方面,特定的文类常常与作家特定的心理结构有着对应性;另一方面,文类规范要求作家的情感体验就范于自己的法则。当作家的审美体验与现有的文类之间张力过大,发生冲突时,改造、扩充、重建文类规范就势在必行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姚文放一在中国戏剧美学中,论佛谈禅可谓相沿成风,佛教、禅宗对于宇宙人生的覃思和妙悟,以及用一定的概念术语对于这种覃思妙悟所作的精当概括,都对中国戏剧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作用。即使某些戏剧美学规律和戏剧美学问题的阐发并不一定...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文学语言中的“创新”、“实验”热,和一定的文艺思潮、一定的文学语言理论密切相关。此前几年,我国大量介绍和引入了现代欧美的各种文艺思潮,以及有关文学语言的理论。这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繁荣创作和推进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盲目崇拜,不加批判地照搬,甚至把人家自己已经抛弃的观点当作“创新”来贩卖的现象,也不无存在。这对于我国当前文学语言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这说明,有必要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健康发展。 文学作品语言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本体论对古代与现代语言,西方与中国语言、语法中词的性的规定,以及现代解释学所感兴趣的声音与书写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语言学家向来认为没有意义的词性和词源实际上包含着中西文化差异和交流的特有秘径。  相似文献   

9.
何剑平 《唐都学刊》2003,19(3):10-14
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贯穿其一生。他与僧人的交往具有文字之交、佛理之交和不拘宗派的特点。贬谪之后,刘禹锡奉佛尤盛,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会通儒释的观念代表了中唐文人的普遍看法。《维摩诘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与之相关的佛教传说故事的袭用及义理的阐发,还表现在他以维摩诘教义为人生践履,在尘俗世界一直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兴",是因事物的触发、感染所引起的表现事物的情意或言辞,此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始终.在此创作状态中,情感至深,一触即觉,主体忘我地融入对象中,能从眼前对象的感知中直接获得审美现照,不需推理、比较、联想等逻辑思维活动的参与,同时此观照是深刻而真切的,此谓"兴意".当然,"兴"不仅是一种豁然贯通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时常表现为佳言妙句顺畅自如的自动获得,即传达中语言文字与审美体验之间没有任何疏离,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或一段文字瞬间涌现,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甚至整个佳作一气呵成,此谓"兴辞"."兴"是创造不落痕迹、自然灵妙之作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便与藏族人发生了不解之缘,深入到藏族人的信仰中,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带有浓重民族色彩、丰富深刻的西藏佛教文化。一公元7世纪初,我国西部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经几代藏王的奋战,传到藏王松赞干布,他在巩固内部的基础上,统一了西藏高原,他的继承者们将国力扩展到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在1957年至1988年的31年时间里先后27次旅行中国。最初的两次旅行奠定了井上靖对中国的基本印象。在第一次旅行中,井上靖的中国印象受西方及日本社会的片面认识与自我文学想象的影响,忽视了中国的现实,体现为肯定广州而否定北京等城市。但是,在认识到西方恶意塑造中国的本质之后,井上靖开始反思自我,充分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不易,并在第二次旅行中重新审视与积极评价了现实中国。从对中国印象的转变过程也可以看出,井上靖的文学想象与旅行实践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彭琦 《浙江学刊》2002,(5):93-97
帝王对宗教的态度 ,是政教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 ,南宋孝宗是个有名的尊崇佛教的皇帝 ,但对于宋孝宗如何尊崇佛教 ,较少有人作专门地、深入地分析研究 ,致使有关的认识停留在较浅的水平。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孝宗尊崇佛教的言论 ,通过他同佛教徒的交往 ,揭示宋孝宗的内心世界 ,揭示宋孝宗尊崇佛教的特征和实质 ,从一个侧面揭示宋代皇权同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及形成的格局 ,以推动宋代政教关系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汪增相 《学习与探索》2012,(10):148-153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使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有了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南朝时期,世俗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著录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是佛教兴盛、佛教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在世俗目录编撰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在吠檀多学派的学者当中,与佛教关系密切者,首先浮入脑海的恐怕是(忄乔)荼波陀(640-690)和商羯罗(700-750)。的确,在吠檀多哲学史上,象作为《蛙氏奥义颂》的著者。荼波陀那样受到佛教影响的思想家是没有的,也没有发现象商羯罗那样对佛教有着丰富而正确知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5):119-123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张恨水曾于1934年游历西北两个多月,从河南、陕西到宁夏、甘肃,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足迹。在西北之行途中及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与西北有关的杂感、通讯、游记和小说,真实记录了西北的社会图景,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生存现状与精神面貌,成为西部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开发西北的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点、文化点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佛教     
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在东晋至辽的700多年间,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教文化遗存遍及朝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