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琳 《学术交流》2004,(9):143-147
近20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日趋活跃,是古典文学研究长期累积、力求新变以及学术多元化的体现.其研究方法可分以下几类1)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2)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3)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4)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主题学研究法的特点表现为研究思路的开阔以及研究范畴的扩展.另外研究范畴由叙事文学为主向叙事、抒情兼重的扩展,其标志为一系列有关意象主题史演变研究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王立教授专注于古代文学主题学研究多年.近来他的又一新著<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列入"当代名家文库"面世了,该书由四编:"国别文学主题史接受编"、"国别文学主题母题个案研究编"、"文学母题跨文化溯源比较编"、"主题学思想及主题史总结编"凡28章组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 《浙江学刊》2000,7(4):87-91
母题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出现及其特定组合而显示意义,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着眼点偏重在异。就一篇抒情性作品来说,往往除一个较突出的主题外,还或隐或显地含有其他主题质素,而后起的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更在其丰富的内容中包蕴着诸多“主题”。  相似文献   

4.
王立 《求是学刊》2012,39(3):121-126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立 《南亚研究》2009,(2):119-128
明清小说中的“一以化多”母题,常作为正邪斗法时英雄的分身术;民间非正统力量否定权威时的嘲弄和抗争;神奇兵器关键时的以毒攻毒法术。该母题来自佛教六种神通中的神变通,多带有“炫技”、“教训”的意味。中古叙事文学中该母题所展示的神通之法,启示了对特异之人形象的关注,宣扬和促进了西来佛教文化的传播。西晋时母题就被中土道教吸收,唐代华严宗的佛教哲学以此拓展了空间观念,该母题还世俗化而生成了“主题人物”。母题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中出多”信仰有关,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文学展演。母题在明清小说中,偏重在瞬间的直观场面效应,掺杂了较多佛教斗法描写的影响。母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戏剧化场面效应,得到后世小说及外域小说的借重。  相似文献   

6.
论明清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从母题的角度切入明清叙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读方式。本文将明清叙事文学的母题大致厘析为“家族”、“审父”、“忠义”、“教化/反教化”、“性爱”等五类,通过对这五种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探究其中所传载的艺术审美蕴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1“伟大的美国小说不能回避压迫和爱这两个关键问题。美国黑人妇女恰恰卷入这场风暴的漩涡中心。《娇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伟大小说。”①的确,当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重弹着压迫与爱的主旋律,但她采用的艺术方式却令这种传统歌吟成为炫烂博大的奏鸣和恢宏悲壮的祭仪。本文着重探测《娇女》(又译《心爱的人》)最为突出的艺术方式──强化引导母题的力量。所谓“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它一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构成一条线索;或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胳。“引导母题”则是具有…  相似文献   

8.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主题学方法,从儿子长大后复仇、醒悟嫁仇、友情与仇怨、仇家子女间的爱、错认仇人并因误会导致复仇这五个母题模式人手,将新派武侠小说中复仇主题同传统文学中该主题进行了多重比较,认为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学中的复仇观念及作品模式进行了诸多重大突破、挑战与创新,具有深刻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畅 《国外社会科学》2022,(2):103-115+198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陈辉 《学术交流》2004,(12):145-148
中国传统“意象”概念以及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与西方“原型“和神话原型批评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第一,它不像西方“原型”所归纳的几条文学程式和循环模式那样纯客体化而忽略主体精神,而是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结合。第二,意象论和审美意象批评贯穿于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史。第三,重新界定“意象”概念和弘扬中华审美意象批评理论有利于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12.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王立 《南亚研究》2005,(1):70-74
佛经故事中相思病母题,包括因情不堪得相思病而死,女病貌丑不欲夫见,相思病疗法,女性因相思病死,被盗墓辱尸等。外域传来的这一母题,借助宗教载体在下层民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一者,该母题带来了外域较为自由纵放的情爱观念,使华夏传统情爱观受到冲击;二者,后世男女情愫自由大胆表达,有了文本依托;三者,该母题以其最有人性活力藏蕴,成为此后叙事文学表现青年男女性格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母题之一,持久地产生着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离魂母题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内容题材,其源于先古时期人们对灵魂的信仰,认为人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此后,在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中得以进一步发展,认为"魂魄是气",这在儒家、道家及中医理论里都有相关的阐释,且魂、魄二者可以分离.这也就为离魂母题的发展创造了必然的文化背景.继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其真妄二心的思辨性教义又赋予离魂母题新的意义,使其成为佛家布道开悟的见月之指,得鱼之筌.  相似文献   

15.
元大都研究是元史研究、中国古都学研究和北京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国际影响.为推动元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2009年7月29日~30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起并联合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北京史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元大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自然物候中存在春草秋绿的独特现象,文学作品最早对春草秋绿加以描述始自《楚辞·招隐士》和《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这个物候现象在后世诗人笔下逐渐构成一个用以兴发思归怀人和仕隐情绪的意象传统,但是却被历代注家注本所忽略甚至是误解,导致刻意曲解、强行阐释乃至篡改文本等情况不断出现.唐代以来,春草秋绿的意象逐渐由魏晋南北朝以表现闺中思妇为主的主题,转向关涉到诗人自身生活的题材,从而拓展了春草秋绿的艺术表现力.受《文选》在不同时代接受盛衰变化的影响,春草秋绿意象的理解和使用也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史的主题一般认为有三大类,包括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人类行为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在人类社会变化进程中的回响,以及人类对待环境的思想和态度及其支配的人类影响环境的行为方式。在每一个类别之下,环境史可以研究的题目是很多的。正因为环境史的主题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以至我们可以很灵活地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着手环境史的某一主题研究时,还需要明确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维度,了解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认清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目的。这样,我们就可能做出有创造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凌逾 《探求》2023,(4):56-66
新时期以来,中国各种当代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思潮研究与史论研究齐头并进,从时段史、地段史、主题史、文体史走向跨界史、文化史研究,未来或可拓展出跨媒介史、人工智能后人类思潮、生态思潮、翻译史、汉学史、世界华文文学、丝路文化史、跨文化融界等思潮研究,新科技时代的审美主潮将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北京学”主要是“城市研究”,应纳入“城市学”范畴。其包含城市史、城市学、城市文化三个层面,开展研究要警惕过度智库热,厘清城市史与教育史的边界,允当叙述城市与文学,并借数据库编年刊。  相似文献   

20.
曲向红 《学术交流》2007,(4):166-168
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俗词的研究对象与边界范围混乱不堪,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俗词的特征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俗风四个方面。俗体、俗语侧重于“形”,而俗意、俗风则侧重于“神”。不管沾染上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构成俗词。此外,俗词与其他邻近范畴,如俚词、淫词、艳词等,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