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打工谋生既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摆脱"乡土性"的进程。老乡关系对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融入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本文基于2013年上海、广州、天津等七个城市3500多个样本的分析发现,随着农民工乡土联系的减少,城市融入的加深和现代性能力的增加,其老乡认同感会逐渐下降。本文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不可调和,传统的乡土性在城市化的早期是建构新生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有助于一个稳定和谐的城市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齐骥 《东岳论丛》2019,40(8):32-40
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社会流动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文化动力以独特的社会特性,使当代乡村的传统性得以保留、现代性得以丰富、未来图景可以期待,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思想动力,筑牢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美好生活动力并赋予生产结构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所构成的乡土文化,在"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与动力形态"和"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造性提供动力源"两种"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中的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折射和思想书写,创造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范式,充分释放出文化在守护乡村历史传续、回归乡村精神故乡、塑造乡村生活图景和促进乡村均衡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并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高地的乡村学校,要在乡村振兴中对乡风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其德育的作用就不能被忽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学校德育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传承优秀乡土伦理和提高乡民道德水平的时代使命。当前乡村学校德育存在着目标受困于城市化倾向、内容忽视优秀乡土伦理、实施疏离乡土生活世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学校德育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思维,彰显德育目标兼容性;依托优秀乡土伦理资源,赋予德育内容乡土性;回归乡土生活具象世界,提升德育实施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破解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我国城乡关系由"乡土中国"转向"城乡中国"。不过,"重城轻乡"与"城乡分治"的现代化建设逻辑导致了乡村社会长期落后,城乡差距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后期持续拉大,形成了严峻的"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维护城乡空间正义、激活乡村社会功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蕴含了农业现代化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落文化现代化重建、乡村治理德法并用、发展成果城乡共享等极其丰富的理论意涵。新时代要以"三农"问题为靶向,以盘活资源效率与重建文化价值为关键,继续释放制度红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文化复兴与融合,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指出: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一论断说明,中央已把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与难题,视为超越一般性的具体问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国以来,诗歌的革新问题,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与新体诗强调时代性一样,旧体诗亦追求与时俱进。不同于新文学家将诗歌的革新寄托在"欧化"上,旧体诗家通常回顾传统,从古典诗歌中寻找原动力。"点化"和"改写",都是中国诗苑的传统。在民国旧体诗坛中,存有大量"点化"和"改写"前人的诗作。相较原作,这些经过"点化"或"改写"后的诗歌,往往在诗境上有所增新,或在诗意上别开生面,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由此可见,"化古",亦是民国旧体诗革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孙发锋 《殷都学刊》2010,31(3):84-89
民国时期总统制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中外学者在研究民国史、民国政府与政治、民国政治制度史、民国政治史、民国政治发展、民国民主与民主化、民国现代化、民国宪政、民国法制史以及人物传记时,对民国总统制有所涉及。鉴于此,需要更加明确地把民国时期总统制作为研究对象,在更为广阔的视域里对它进行社会生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史上,庐山是民国名人的聚居胜地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政治中心.其间发生的政治活动,性质并不一致,内容丰富多彩,但都与庐山这一特定地域相联结,常常表达出民国历史的时代主题和中心思考,在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相当独特的作用,成为民国一定时期政治生活的重要场景、运作空间乃至话语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山缘政治"现象.这一现象,由民国政治特色、政治需求、环境条件和个人喜爱等多种因素所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9.
个体的精神生活离不开时代精神的依托。健全的时代精神能够给予个人精神以“安顿”,反之,时代精神的危机亦会造成和加剧个人精神的“漂泊感”。当代的时代精神面临着“个体化困境”的侵扰,即精神生活中“普遍性”向度式微与“个体性”向度高涨。“个体化”是一个关系性、动态性与阶段性的概念,“个体化困境”源于资本逻辑对现代化进程的宰制,主要表现为公共性的失落、意义的虚无以及自由个性的缺失等文化症候。对于个体化困境的扬弃,重在对于公共性向度的重视与建设。这需要我们变革旧有的二元对立的实体性思维、自觉资本逻辑的局限、吸纳传统文化的滋养、积极投身公共性事业。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张之洞督鄂期间创实业、倡商务、兴市政、办教育等"湖北新政"留下的遗产在民国的流变及其状况进行了考察,得出张之洞为湖北武汉现代化打造的比较优势突出的高起点,在其身后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在民国时期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没有与时俱进,保持如张之洞时代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甚至"人亡政息"的结论.并对"张之洞现象"进行了剖析,对"后张之洞时代"湖北武汉现代化没有达到晚清张之洞时代的水平高度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64-170
民国初期,江苏省在承接清末地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本省暂行县市乡制,以继续推动地方制度向前发展。然而,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同江苏省就恢复暂行县市乡制一事产生龃龉。北洋政府坚持制定新制,江苏省则力主旧章,而双方围绕"新制"与"旧章"展开的纷争,反映出北洋政府在应对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有对地方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与重塑,反而在同地方博弈过程中将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消耗殆尽,而地方则在军阀政治的裹挟下也难以真正推动地方制度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现代化所需的巨量资本压在了仍停留在糊口生活水平的小农身上,现代化的行政权力以及新式教育亦以国家强力向乡村挤压。在现代化的种种压力下,小农生活陷入贫困的深渊,乡村内生的自治资源受到削弱而新的行政整合机制亦带来了基层政权的“痞化”,乡村原有文化调节机制在新式教育模式的强力挤压下受到破坏,新式教育机制未能成功地在乡村落地生根。随着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陷入了全面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实践,对于这项重大实践,在今天这个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强调以"顶层设计"统引现代化实践的时代,我们需要从一种宏大深广的时空视野,或者说"顶层视野"下来认识观照。在这样的视野下,新型城镇化必须放到城乡转型中来认识,而城乡转型,则必须进一步放到更宏大的中国整体社会在当今世界中的现代转型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急速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带有时代印痕的由传统家庭关系向现代家庭关系的变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民国家庭关系的变化作探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家庭关系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之中,属于"半平权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正日益深入,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主张彻底抛弃、全盘西化者有之;主张重建儒学者亦有之。我们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的民族心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进程曾经发生过十分巨大的影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正视儒学的传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积淀,全盘西化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学  相似文献   

16.
"乡"是古代乡村政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级组织,在文献记载和研究著述中往往"乡里"并称.早在西周文献和金文中"乡"字就出现了,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乡及与乡有关的人物事项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乡的性质、治理范围、作用功能等也发生着大小盈缩的变化.这些变化较为明显地表现在称谓的变化之中,本文拟在现有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乡"为中心,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关"乡"的名称、称谓为重点,对乡的缘起和演变作-个初步的疏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关系的失衡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关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等客观原因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乡改革不同步、城市通过"剪刀差"剥夺农村、城乡公共产品分配的城市偏向等重城轻乡的制度安排,我国城乡关系出现失衡。城乡关系失衡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必须加以调整,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此,必须明确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坚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实现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在乡村上做文章,而应当跳出乡村,从城与乡的关系中找出路。实现乡村振兴,更多的是在城乡融合中提高乡村在新时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法,分别从要素与产品层面和社会分工层面构建乡村振兴中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变革所需的社会基础,从而归纳出乡村振兴中城与乡的互动逻辑。接着从以要素的城乡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增值、实现社会分工的改善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着力点处理好集体和农户个体的关系等指出城乡融合下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存在着分歧与一致。通过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经验与理论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曲折发展内在规律,并对我国城乡发展选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道路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中央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视,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小城镇是个大战略",这对于加快大庆市小城镇发展步伐,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发展小城镇是~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工业化、城币化、现代化之路。对于大庆来说,大力发展小城镇,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l发展小城镇是大庆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大庆市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市区经济实力较强,人均GDP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全省也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