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在时代背景、内容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类同之处 ;同时 ,由于时代的不同 ,二者又呈现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对二者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以张平作品为代表的当代反腐败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晚清小说者大都忽视1840年至1900年出现的作品,认为它们不能与"新小说"相提并论,但是"新小说"的兴起却是在此基础上才取得突破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认真梳理,找寻晚清小说蜕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共同走进"讽刺"这一参照系的<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展示了截然相反的叙述格局.在作者与叙述者人格共性的探讨和文本分析过程中,可以窥见二者在讽刺的叙述起点上进入了两种同源异向的叙述流程.走向反讽和走向谴责都呈现为艰难的叙述冒险,这一文学景观无论对于文学中的讽刺还是文学本身都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很具特色的群体存在.传统文人的入世与超脱、传统道德与现代境遇、文人气质与世俗生活等看似对峙的文化品质在其身上混杂交融,并使他们成为复杂而模糊的图影.本文通过对谴责小说作家文化身份、文化思想以及文化行为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这个群体复杂而又独特的文化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晚清谴责小说是在近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是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已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并代表着一种权力和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以及叙说方式等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这使晚清谴责小说的文本本身与传统文学的面貌不同,需要在大众传媒的视阁下才能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赵毓龙 《齐鲁学刊》2022,(1):152-160
晚清小说,尤其是谴责小说,其所聚焦的人物多有"刻板形象"特征。在对应形象的符号系统中,总能看到一些常规而抢眼的聚焦物,它们标识着社会集体对某类人群形象的偏见性预设。小说家经常利用这种预设,对聚焦物作艺术提炼与加工,以表达讽刺,甚至批判。"眼镜"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式文人""府道官员""时髦人物"等形象中,对应的"老光眼镜""墨晶眼镜""金丝眼镜"经常作为主要聚焦物出现,无论静态形式(如服饰组成部分),还是动态形式(如场景中短时内显见的动作),都可见到作者借刻板形象符号来构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匠心。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的现代之变,使得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寻求文化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青楼成为晚清文人的重要公共空间,青楼女子也成为他们寻求文化知音人的重要承载。但是在晚清文人们口摹笔录的大量青楼小说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青楼和青楼女子已经不再具有文人们文化家园和文化知音人的可能。晚清青楼小说出现了两种写作风格:溢恶和英雄幻想。溢恶发泄了文人们幻梦破灭的痛苦,英雄幻想则某种程度上重新编织了幻梦。这两种风格都凝结着晚清文人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理论在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上,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具有时代的特色。晚清的小说理论家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吸纳西方的理论,为中国的小说理论带入新的空气,为文学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晚清的小说理论鲜明地提出了改良小说的要求。他们对小说的论述,虽未能根本改变“小说为小道”的认识,但却使人们广泛关注小说,使小说成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居于大类的晚清写实小说在笔调与主观意图上仍基本立足于暴露,其所描绘的画卷也形象地再现出晚清社会诸多破裂镜像,体现出有晚清之小说特有的文学生态语境和话语维度。晚清写实小说在延续传统小说的批判立场之下,又传达出某种特质——狂欢。晚清写实小说的叙事逻辑首先体现为对狂欢化的描写,即对晚清现实社会景观的彻底暴露;其次是这种暴露背后的文化狂欢,即个体的宣泄与价值虚无;最后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狂欢。晚清写实小说在重构意识形态的抉择上还略显模糊与含混,但是其早于"五四"文学之于启蒙与审美的民间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突显却是极富启发性与现代性的。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晚清写实小说在叙事话语建构、文学地理视阈、民族国家意识想象、文学边界意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先导性。  相似文献   

10.
胡丽心 《晋阳学刊》2008,(4):106-109
清代女性弹词小说是在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文体发展、创作主体因素三种合力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弹词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当它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复存在,文体本身和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仓促而焦灼的时代节奏使女性弹词小说同样也由合力的牵制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1.
杜慧敏 《北方论丛》2007,1(6):16-20
域外小说译介同晚清小说期刊的"短篇小说"之间的细节关联究竟如何;后者的出现是否是受了西方短篇小说的影响,其性质如何,到什么程度;这种状况又是怎样造成的。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认识晚清中国小说的发展和中外文学关系都有个案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综观光绪三十一年(1905)之后小说的创作特点,虽类多且杂,但无论何种类型,其创作主题大都紧贴社会现实,直指社会矛盾,从各种角度勾勒晚清社会生活的画面,它们背后及之间均牵连含隐着潜在的现实主义品格.小溪汇流,这种创作风格逐渐明晰,终成主线,贯穿了而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小说就是在这种变革和涤荡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在救亡图存、强国善种的历史语境中,晚清小说对妻子的形象进行了多维度建构:雌伏的贤妻,雄飞的女英豪,甚至以国为夫的理想女性,成为时代话语。妻子形象的重塑,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历史使命,女性生命个体的独立被宏大救亡话语所吞噬而沦为民族国家的附属。但晚清小说对妻子形象的建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妻子地位和角色不断凸显的过程,中国女性正是在这种个体价值被重新认识的历史契机中开始踏上艰难觉醒之路的。  相似文献   

14.
张全之 《东岳论丛》2005,26(1):126-130
晚清小说家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在作品中尽情地展开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由此形成了乌托邦小说的创作热潮。在这类作品中,现代科学与民主制度占据着重要地位,启动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都将表现的重心置于社会制度的建构上,没有给个人预留出足够的位置,没有摆脱民族主义的束缚,从而使这些作品显得空泛、粗疏。  相似文献   

15.
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是一部重要的晚清小说目录著作。然其"期刊小说目录"与"日报小说目录"两部分,在小说的题名、刊行时间、著译者及小说归类诸方面仍存在着部分错误与缺憾,且其中有不少小说篇目尚被遗录在外。在前人匡补的基础上,笔者又指出了62条错误匡正,补录小说篇目135篇。由此可见,对《目录》加以匡正是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  相似文献   

16.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8,29(1):67-73
晚清小说变革与"五四"小说变革是性质不同的两次变革,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是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这一路径,"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包天笑是晚清时期影响很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采用晚清译界普遍采用的"译述法"翻译了一批外国小说作品。包氏译作在总体上体现了晚清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性特征,其所采用的浅近文言是传统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的特殊产物,它既具有文言文雅洁简明、节奏抑扬的特色,又具备了现代白话文浅近明快、通俗易懂的某些特点,对于推动近代中西文学交流、加快现代语言革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付建舟 《中州学刊》2005,(6):221-224
晚清小说处于从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嬗变的过程之中,就叙事特征而言,有限叙事、元叙事、内在结构论说化和作为修辞的叙事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晚清小说对传统和外来叙事方式的吸收与借鉴,以及晚清小说家主体意识的逐渐加强,小说的叙事趋于丰富多彩,强化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9.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旅行者,除了叙事功能的考虑,其意义在于,通过描绘旅行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旅行经历,来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以此推动文化变迁。上海是晚清小说中的重要场域,小说家借由上海的西方异托邦镜像,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西方的城市文明有所批判。旅行者经历的乌托邦之旅,代表了晚清小说家面对社会和文化危机所构想的理想之境。然而,受制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认识以及时代背景,他们对未来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的设计,不是回到中国传统的桃花源就是比照着西方社会先进的科技与物质文明进行虚构,其设想缺乏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何宏玲 《江淮论坛》2006,14(1):175-179
新闻业的发展对近代小说的影响固已众所周知,但对这种影响的考察长期流于泛泛而论。本文从晚清上海小报切入,以探讨近代新闻业与小说间种种之景况。小报凭其浓郁的文艺气息成为近代最早的大众读物,为小说的广泛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