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过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成就了大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被怀疑,所以他才失败。  相似文献   

2.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3.
自汉武帝斥匈奴,逐西羌,开始了中央封建王朝在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施政管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刘秀建立东汉,承前旧制,并有所完善,形成了东汉王朝在管理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政策和措施上的诸多特点。一、东汉初期青海地区的形势西汉末年,王莽的一些尚古改制措施,使西汉王朝在青海地区的苦心经营遭到破坏,青海访羌积怨欲反。随着汉末中原动荡,陇右、河西之地虽不是主战场,却也失主了中央的控制。造先乘机攻破诸县,《后汉书·马援传》云:“自王莽末,西羌宏边,选入居塞内,金城届县多为虏有。”时为张掖届国都尉的窦融与酒泉太守梁统…  相似文献   

4.
近来,在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周恩来旅欧期间革命活动和思想时,一件历史材料引起我的极大关注。它就是《关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特殊职务议案》(以下简称《议案》)。这个《议案》根据旅欧共青团所处的环境,指出他们除去青年团中应做而为他们所能做的职务外,更有三项特殊职务:首先是“接触欧洲的共产主义实际运动,考察学习并介绍其活动方法”;其次是在旅欧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主义、吸收同志”,《议案》把这一项确定为“最要目的”;第三是“努力反对惑人思想的宗教”和“与无产阶级少年利益整个相反的中法教育组织”,以“清…  相似文献   

5.
李隆基和盛唐书法文化武原盛唐时期,书法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本文拟从政治文化学的角度,论述玄宗李隆基与盛唐书法文化的关系。一李氏皇族有热爱书法的传统。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无一不笃好书法。高祖、太宗、高宗“翰...  相似文献   

6.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聂锦芳,刘秀萍价值问题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成绩斐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境,导致了不少混乱。在我们看来,主要症结在于:(1)缺乏无哲学意义上的界定,混淆了“价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各不相同的用法和意义;(2)没有把价值看成是一个包...  相似文献   

7.
蒙古皇族的宗教观和元在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张迪修一、宣政院:元代治藏的“政教合一”制《元史·世祖本纪》载:忽必烈“以梵僧八合思人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又《释老传》:“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于帝师。”八思巴不仅主持负责全国宗教事务的宣政院...  相似文献   

8.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河北地区是各种势力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绿林军更始政权、割据势力王郎、源生于山东赤眉的铜马农民军诸部,皆曾在河北角逐。从公元23年十月起,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持节北度”,也开始了对河北地区的争夺。后来他正是凭借着河北的基础,取得了天下,建立起东汉王朝。故明末史论家王夫之论曰:”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业定。” 刘秀的取得天下靠河北,而河北地区之得,又得力于上谷、渔阳两郡和幽州地区,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欲就此作一论述。 1 刘秀是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到达河北的。当时,刘秀的哥哥刘缤在绿林军内讧中被杀,刘秀自己也很孤立,一些旧部都不敢再与他接近,“宾客多去者”。刘秀的进入河北,实际上正如耿纯所说的,是“单车临河北”,手中并无太多的军队,完全靠他政策正确和作为深得人心来打开局面。 刘秀到达河北不久,适逢王郎割据势力在邯郸崛起,从公元23年底至24年初,“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而靡”。当刘秀从邯郸北行至蓟(今北京市)时,王郎移檄通缉,捉获者封以十万户。同时西汉皇室广阳王刘接又“起兵蓟中以应郎,城中扰乱,转相惊恐”。这就使刘秀更加狼狈。《后汉书·光武帝纪》形容当时刘秀的窘态说:“于是光武趣驾南辕,层夜不敢入城邑,舍食者道傍”。此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西汉长沙国建于高祖五年(前202年),废于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其疆域主要在今湖南地区。 高祖五年,“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1],始建长沙国。吴氏传五代,历46年,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以无嗣国除。景帝二年(前155年),封庶子发为长沙王,复置长沙国。刘氏七代八传,历164年(其中绝嗣2年),至新莽始建国元年废。长沙国与西汉王朝同始终,是西汉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对长沙国的记载很少,因此,对长沙国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更多地依据考古资料。自1951年长沙发…  相似文献   

12.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13.
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粮仓的建筑与设置蔡万进(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秦国是我国战国时期最为富庶的一个诸侯国家,《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富天下十倍”,《战国策》亦称秦国境内“积粟如丘山”、“粟如丘山”。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士①,又提供了不少这...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史书一般把其放在西汉《春秋》学脉络下进行叙述。其实,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都应该把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置于西汉《尚书》学的发展过程中加以研究。与《洪范五行传》相比,刘向对于《洪范》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春秋》学引入到《尚书》学中,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尚书》学;二是在解释《洪范》“五行”时用五行相生说取代了五行相胜说;三是在《洪范》“五行”“五事”“皇极”的关系中更加强调“皇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郭钦 《船山学刊》2009,(4):46-49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彭秋荣教授     
彭秋荣,男,湖南岳阳县人。1941年7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现任我校外语系教授。彭秋荣教授长期担任师专外语教学和管理工作,主攻翻译理论。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翻译的阐释性》一文,从“文学特性”、“句法结构与语意分布”和“语义的非对应”三个方面着眼,提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本质”的理论。1997年第三期《中国翻译》的《1996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综述》对该文进行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文打破传统的“等值论”,提出“阐释论”,被誉为“译界春雷”。《全国跨世纪英语人才荟萃》称彭“是中国第一位提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用西周金文和古代文献,探讨了与西周法制有关的三个问题。西周时期的罚金实即赎刑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罚金最早流行于西汉;西周金文中“中史”的职掌是书写和保存簿书,主要偏重于司法档案的管理,是属于《周礼》中士一类的司法官;铭文中“”字,是一个法律用词,读为“谳”字,该字的出现,表明读鞫判决制度滥觞于西周。  相似文献   

18.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19.
田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土地制度,也可以说是农业的生产关系.黄巾起义,对东汉地主阶级打击沉重.西汉末,经过农民战争,刘秀建立东汉.“后汉之初,百姓虚耗,率土遗黎,十才一二.”(《通典》卷一《食货》一)黄巾起义后,继之以军阀混战,人口的减少更多,劳动力更感缺乏.曹操说:“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悽怆伤怀.”(《三国志》卷一)当曹操掌握北方统治权后,一冬烘  相似文献   

20.
《安世房中歌》教化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世房中歌》是汉代郊庙歌辞中最重要的作品,要全面地把握西汉礼乐文化的脉搏,就必须从读解《安》入手.《安》鼓吹“孝”、“德”,以“孝”为核心开出汉家的家法,“孝”、“德”的来源是多元的,其中有周文化、秦文化和儒文化.“孝”、“德”是功利性极强的伦理道德观念,它贯串于《安》的实质是高扬善的旗帜,突出西汉统治者安排的政治秩序.西汉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看重天的意志是西汉人的基本出发点.《安》全面地反映了西汉宗教神学发展的流变过程,以音乐发微着西汉初期的宗教神学信仰,宣扬着汉应.天命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