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耕讀小学好得很。它的好处,最明显最基本的有两条:(一)受到貧下中农一片热烈贊扬。农村普遍办起耕讀小学,不仅为貧下中农子女入学敞开了大門,而且弥补了全日制小学的不足,从此为实现农村普及教育不只是一条腿,而是用“两条腿”走路了。(二)很好地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針。党告訴我們,“教育要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結合”,同时告訴我們,要有两种教育制度,要大力倡办半耕(工)半讀学校。耕讀小学就是既符合农村基本群众需要,又符合党和国家培养革命下一代需要的好学校。大办耕讀小学,就是农村文化教  相似文献   

2.
自从党号召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以后,耕讀小学在我省各地由积极試办,迅速地轉入全面开花。截至今年七月全省半农半讀教育会議为止,全省已办起耕讀小学七万余所,在校学生近两百万人,連同国家办的全日制小学,学生总数已达四百五十余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去年春季的百分之三十六,一跃而为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耕讀小学的迅速发展,是毛澤东思想的胜利,是党的教育方針的胜利,是  相似文献   

3.
当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时,我们党更加明确和系统的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反对教育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种,从实际情况和革命需要出发,全国各地兴办起一些新型的半工(农)半读性质的学校,试图更好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半工(农)半读是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的重大成果,六年来的实践证明,半工(农)半读体现了教育革命的方向,它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論教育革命     
一教育革命,是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解放以来,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曾經有过許多重要的指示。就我們安徽省来說,正是因为貫彻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执行了教育为无产階級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的方針,所以目前教育战线上,也是一片大好形势。但是,教育革命也和其他战线上的革命一样,是一小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中,我們对于全日制学校虽然進行了多次改革,但是这种改革还很不彻底。我們试办的半工(农)半讀学校尽管数量不少,可是为了使这种新型学校得到進一步巩固和提高,也还需要  相似文献   

5.
潁上县半农半讀的新庙农业中学,是新庙人民公社集体举办的“学习在校,劳动在队;食宿在家”的走讀形式的初級农业中学。这所学校經历了由走讀到集中(学生学习、劳动和食宿全部集中在校),再由集中到走讀这样一段曲折道路。中間曾一度停办。复校后改为走讀,现在才固定下来。这种走讀形式,公社社員、特別是貧下中农社員  相似文献   

6.
蚌埠市黃山农垦学校是一所场校合一、半农半讀的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城市知識青年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农业科学技术知識的新型农民。 黃山农垦学校的学生絕大部分来自城市。从学生的出身来看,多数是城市、郊区的劳动人民(包括干部、职員)的子弟,也有少数是剝削阶級(旧工商业者、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弟。从入学动机上看,多数青年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决心把青春献給农村的。但也有抱着“合則留,不合則去”的試試瞧的态度,这样的学生对农垦学校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輕視心里。认为农垦学校不如全日制学校正规,讀农垦学校是低人一等,学习情緒不那么很高;也有的害怕劳动,留恋  相似文献   

7.
八月间,我在《耕讀学校见聞》中,主要記述了耕讀小学的所见所聞。从那篇記述里,我們看到了耕讀小学大发展的一斑。现在,这种耕讀教育制度不仅在小学里获得巨大进展,而且也在高、中等学校里大放异彩。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见聞,再記述一下实行耕讀教育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让那些沒有机会参观这些学校的人們也能够間接地了解这种新型学校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在我国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之间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另一种家庭形式。它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调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在各大城市近郊或矿山、企业附近形成的半工半农、以农村为主的家庭形式。在这些半工半农家庭中,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劳动力(丈夫)在国营厂矿、企业工作而家属却在农村务农。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之后,由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批在矿区和企业附近的农村人员被国家征用后又转成国家正式职工,因而在厂矿企业附近的许多村庄就形成了半工半农的情况(当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針与资产阶級的教育方針有本質的不同。資产阶級的教育方針是培养資产阶级的接班人,培养自己不劳动而又輕视劳动的知識分子,我們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針,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的接班人,不是剥削别人而是十分重视劳动的劳动者。党中央为了貫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的勤工儉学、半工半讀的制度是完全正确的。貫彻这个制度,可以克服教育脫离生产、理論脱离实际,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分家的弊病,使教育同生产結合,理論同实际結合,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結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一个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着眼于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使工农业关系协调发展,这是贯穿现代化建设始终的根本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以工促农"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制度上的创新。1从已有文献看,"以工促农"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从产业角度阐述"农"和"工"的关系。认为"农"单纯指三大产业中的农业,"工"则单指三大产业中的工业,"以工促农"就是以工业促进农业;认为"农"不单指农业,还指农民、农村等与农业相关的其他方面,而"工"则包括了除农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还包括城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貧农的女儿。在中学讀书的时候,学校的党、团組織經常对我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批判輕視劳动的資产阶級思想,教育我們立志做一个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水平,有生产技能的新型农民,經常組織我們参加各种体力劳动,經常組織我們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著作对我的教育最大。毛主席說:“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学校——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这些学校,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读书与劳动并重,能够真正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密切結合,理論与实践的密切結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上半年,我們先后到新会、兴宁、潮安和广州市郊的十几所半农半讀农业中学进行調查,学习到不少东西。这里先就农业中学农业知識課的教学改革問題,提供一些材料以及我們初步的看法。农业知識课在农业中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如何在較短的年限內,培养出有社  相似文献   

14.
学习了徐寅生同志《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話和《人民日报》編者按語,收获很大。当前我們正在进行教育革命,实行半工半讀,政治理論課教学也正在进行改革,学习这篇文章,对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現仅談几点体会。第一,要象徐寅生同志那样,有一顆为革命而工作,为祖国爭荣誉的紅心,要带着无产阶級感情来对待革命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作好,才能在工作上作出成績。徐寅生同志由于解决了为誰打球的問題,因此他就处处不計較个人得失,打起球来,就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激活和重组了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土地流转的日益频繁。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大量发生,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社会分层,主要包括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和贫弱阶层。这里的阶层分化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而且与基层治理主体直接相关。其中,半工半农阶层与"中农"阶层的形成和互补,构成了当前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通过这两个阶层的流动性与互补性,并且最终以"中农"阶层为载体,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工补农的经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大才 《学术探索》2003,(10):17-20
以工补农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常被人们错误解读,并在实践中予以错误的推行。其实,新时期的以工补农不能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以农补工的老路,而应该构造一种全新的工农关系,建立一种"双赢"的补农方式,即要帮助农业走出困境,又要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从广义的定义来看,以工补农就是工商业对农业的一切帮助和支持,包括以工建农、以工支农、以工助农、以工补农、以工养农、以工护农、以工带农等等。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1919年8月1日《尝试集自序》中谈到:“这两年来,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鲁迅)、周启明(周作人)、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  相似文献   

18.
清末广东农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广东省垣及许多州县城镇成立了名曰农务总会、农务分会和分所的社会团体。这些农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无人注意,对其作一概述,以助广东地方史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 清末广东农会是社会形势发展的产物。20世纪初,清政府打出“新政”旗帜,振兴工商,奖励实业,同时仍注重发展农业,认为“商务初基以提倡土货为要义,而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  相似文献   

19.
讀了高钻、黃义田、傅永才等同志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事迹,感到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从学校的政治理論教育的工作来說,我以为应当着重学习的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他們善于用毛主席著作来教育群众,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干部和职工的头脑,用毛泽东思想培养革命接班人的  相似文献   

20.
秦开凤 《人文杂志》2012,(3):125-132
宋代教育繁荣发展,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形式多样的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求学接受教育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宋代深入人心,受教育的人群也普及至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伴随着接受教育,将会产生求学发展的相关费用,主要有私学、官学的求学学费以及与参加科举考试有关的费用,包括赶考路费、食宿费及科举及第后期集费、谢恩银、鞍马费和铺地钱等相关消费.宋代求学教育发展消费呈现出面广、费用多的特点,而且参与消费的群体身份多样化及消费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