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美产生于劳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史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离不开美的规律,而从事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更离不开美的规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①就是说:人既可以按照蜜蜂的要求(尺度)进行建窠,也可以根据蜘蛛的要求(尺度)结网。②不论是营窠还是结网,人都能运用自己的观念指导生产,按照自然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把自然物改造为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对象,并赋予对象一种新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新的属性。换一句话说,按照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从南斯拉夫的率先行动算起,已近四十年。其间时而激流涌进,时而峰回路转,几经曲折。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始,继后戈尔巴乔夫锐意对苏联这一最古老的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大潮,具有不可逆转之势。审视几十年的历程,有没有规律可以探寻呢?  相似文献   

4.
<正> 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演变、发展过程,本文拟对这个过程作些分析研究。一、对“儒”字、儒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儒”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儒学呢?以他为首所建立的学派为什么被称为儒家学派呢?对此,前人已进行过一些解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抽象的观念能不能想象出来呢?不,不行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不信罢,古今中外持此种见解的大有人在,如早在罗马时期朗加纳斯在《论崇高》里就提到,有些人把想象称之为“形象制造”,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柯尔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造成形象和改造形象的能力;要信罢,历来又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看法,如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就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产生化学元素表,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不能产生。想象是不是只能产生形象,而不能产生抽象观念呢?或者说,想象是不是既可以产生具体形象也可以产生抽象观念呢?狄德罗有一个说法,对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 ,出现了一种呼唤中华古老传统文明的热潮。对中华传统文化评价之高 ,可以说是空前的。一时间 ,国学又成为显学。连“五四”时期为革命开路的“反传统主义”亦受到各种质疑和诘难。这个新的学术景观是怎样出现的呢 ?是传统文化变了呢 ,还是人们的观念变了呢 ?  应该说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 ,传统没有变。变化了的是现实生活。在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的初步洗礼之后 ,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那就是拜金主义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面“旗帜”。金钱的威力渗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连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无法抗拒市场力…  相似文献   

7.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那么,怎样才能振兴已有的民族精神呢?怎样才能形成并发展一种新的优秀民族精神呢?无疑,会需要很多条件;但至关重要的条件,是社会领导的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 举例来说。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然  相似文献   

8.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将给古老的历史研究领域带来巨大变化,这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相信的发展趋势。重要的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将怎样影响到历史研究?将给历史研究带来怎样的特点和后果?历史研究如何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对史学工作者来说,不仅仅要注意到科学技术的每一重大突破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更要注意对历史学自身作出反省,自觉地适应客观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意识、观念以及文明现象的集中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一定社会的精神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有关,同时还受全球意识和历史的民族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象及其规律时,第一,要面向世界,考查全球的文明意识、观念以及文明现象及其规律;第二,要面向未来,注意全球文明意识、观念的发展演变特点和趋势;第三,最重要的是要面向四个现代化,考查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特点,不仅要考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而且要考查整个社会变革对文明现象的影响。换句话说,应从总体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为了对这一复杂问题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还应从纵向了解和考查各种文明现象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来,随着供求关系日益被重视。在经济学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争论问题,即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供求规律?这个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既涉及到价值与价格形成的根本理论问题,也涉及到价格政策与价格改革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讨论中有如下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供求规律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规律。认为“商品供求规律是商品供求量与商品价格变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内涵是反映了商品的供求量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必然联系。”(马国强《供求规律是一  相似文献   

11.
<正> 仁学,在中国的学问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研究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伦理学史和政治史,都不能不涉及到仁学。就其广泛性来说,不仅儒家说仁,墨、道、法、名各家,不论是赞成的或反对的,无不论及仁;它已经成为各个政派与学派不能不表态、不能不论说的一种观念了。就其经久性而言,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纵贯了我国历史的各个阶段,历时达三千多年之久;已给我国古老的民族精神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凡学不论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9页)对于仁学的源流,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以便弄清楚仁学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及其演变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商品拜物教的含义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商品拜物教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权且称为观念派。二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抽象,即物人格化、生产关系物化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概括,且叫作生产关系特征派。三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物化的经济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的统一,可称作综合派。第二种意见过去有过,去年又有同志撰文重申,我赞同这种观点。下面主要针对观念派说一点粗浅的看法。拜物教这个范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是怎样提出这个范畴的呢?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结构。该章共分四节,马克思从商品出发,第一节分析商品的两因素,第二节分析决定两因素的劳动二重性,第三节分析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争论了几千年找不到答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广泛传播之后,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国自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起,也一直在讨论。关于这个问题争论的主要观点,一种是说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种是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与上述两种观点接近的观点,尽管表述不同,但总是或者接近前者,或者靠近后者。同这个问题相联系,史学界又重新展开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讨论。我们究竞应当怎样认识人类社会变革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岁月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精神.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千百年积垢,彼此渗透,相互交织,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心理.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铸就的民族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世代遗传,变化缓慢.虽然我们不同意黑格尔认为民族心理是推动那个民族的一切行动和方面的观点,但却不该忽视或低估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中,究竟蕴藏着多少动能?又隐匿着哪些阻力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耕  孙璟涛 《学术研究》2001,1(11):11-23
本文对唯物史观的几个重要问题,即社会的本质、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物质生产、人本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历史发展的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些观点作了新的考察和审视;在述评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民族学在西欧与北美兴起,不少民族学家开始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并形成了各种流派。按三个历史时期划分,主要的学派是:十九世纪的古典进化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传播学派、美国的博厄斯学派;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背离族体心理学派,进化主义的复兴学派,传播主义的维也纳学派等;虽然他们是用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文化,但对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变迁、文化的内在矛盾运动,还是大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新近的考古资料说明,人类已经存在三百万年左右。那末,文明开始于什么时候?原始文明有什么特征?探讨这个问题有利于揭示文明运动的规律,增强建设两个文明的信心,很有现实意义。 文明的起源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文明起源的基础是什么;二、文明发端于何时。主观唯心主义者强调文明是人心内省的结果。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文明当作神的启示和恩赐。由于文明产生的基础歪曲了,文明发端的时间也弄错了。十二大文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社会现象,把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解释。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这就驱散了蒙在“文明”问题上的层层迷雾,使文明产生的基础露出了真相。至于文明发端的时间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和科学史中,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在认识宇宙、研究自然的过程中,曾对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及其特性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并且提出过很多卓越的见解。但是,人类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呢?由于它在人类头脑中发生和形成的时间距今已经非常遥远,而且难以找到直接、可靠的记载,这就使我们今天讲起哲学史来,对这个问题反而讲不大清楚。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根据云南纳西族象形文字所反映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资料,对古代纳西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一个粗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试就畜牧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望能得到关心我省畜牧业生产的同志的指正。 畜草平衡规律的概念和含义 畜牧业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畜草平衡规律。 什么是畜草平衡规律呢?畜草平衡规律就是牲畜与饲草相适应发展的规律。 牲畜和饲草,集中地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的两个主要内容和特点,即作为饲草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和作为牲畜的动物第二性生产,畜牧业生产就是在植物第一性生产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我国美学家们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二、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三、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四、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四种观点各自顽强地肯定自身,否定其他,形成当代中国美学界各述己见、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末,是否应按照这四种观点,把当代中国美学家分为四大流派呢?不!中国当代只有两大派美学家:一派认为美是物质现象,一派认为美是精神现象。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由人脑这种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即人脑的种种思维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