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位犯罪自首的理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位犯罪自首是贯彻刑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设立自首制度的立法意旨,是承认单位犯罪的逻辑必然。成立单位犯罪自首,它除了具备普通自首的两要件外,还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基于单位自首意志和以单位名义实施。处罚自首的犯罪单位时,要区分单位与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非法成立的单位犯强迫他人劳动,不属于单位犯罪,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具有法人资格的依法成立的独资、私营企业强迫他人劳动,按照单位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单位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强迫他人劳动,是否按照单位犯罪处理,关键在于该组织是否具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只追究子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不追究母公司的刑事责任;但是母公司命令或者指示子公司强迫他人劳动时,按照单位共同犯罪处理。依法成立的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强迫他人劳动,鉴于此类公司的特殊性,不必跨国追究其所属外国公司的单位刑事责任,而是直接追究该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单位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基于与自然人主体的平等性以及立功制度的立法目的,犯罪的单位也可成为刑法中立功的主体.单位立功的构成,要求单位责任人员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体现单位意志,并且具有单位立功的前提和能力.单位构成立功时,单位立功的效力和从宽处遇通常及于单位责任人员,单位责任人员单独构成个人立功时,并不会影响对单位处刑上的优待.  相似文献   

4.
为了避免重罪轻罚、有罪不罚,维护单位犯罪的基本理论以及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理念,契合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然而,一人公司在我国的合法化却使该解释无所适从.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引入刑法领域,构建单位犯罪主体人格否认制度,以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主体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小珍  魏亚斐 《兰州学刊》2005,(1):176-178,186
单位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本身,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不是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主体的种类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对单位的附属机构、承包单位、筹建中的单位、单位犯罪后"关停并转"的犯罪主体的认定,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简单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自然人犯罪未完成形态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 ,在判定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未完成形态时 ,将出现与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不一致的情形 ,从而使单位犯罪中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刑法对单位犯罪如何处罚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这种规定是否合理,理论界仍存有诸多争议。我们可以从刑事责任这一角度入手,结合单位犯罪的案例,探讨对犯罪单位及对该单位有关人员的处罚。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针对当前理论界有关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关系及其刑事责任等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析,明确提出了单位犯罪主体的一元化;与之相对应,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亦为一元化的整体责任,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所受的刑事处罚不具有独立性;论证了单位故意犯罪与共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了单位犯罪的认定、处罚等应当注意的问题,明确指出了单位犯罪中的责任人员之间不是共同犯罪关系。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中的主体问题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红 《理论界》2006,(6):107-108
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单位犯罪中有关主体方面所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对于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私营公司或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刑法颁布后,刑法学界对单位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笔者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将单位犯罪的概念定义为: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负责人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犯罪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对单位犯罪的构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单位犯罪在1997年刑法修订中以专节内容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刑法理论中争论的"单位或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有了法律依据.本文从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立法背景及处罚原则等做了粗浅论述,以正确理解和把握单位犯罪的具体规定,指导和帮助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通常称为法人犯罪。它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包括法人及非法人单位在内的一种犯罪。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法人犯罪也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世界各国的一种犯罪现象。本文仅就单位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相应的对策作一些分析。一.单位犯罪产生的原因单位犯罪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异常复杂的犯罪形态。究其原因有:第一:从主观上看,法人决策人员的思想意识错误是法人犯罪(单位犯罪)的内在动因。法人犯罪发生的一般轨迹是,先有法人决策人员的犯意,然后有法人…  相似文献   

13.
黑社会性质组织外在形式公司化的趋势,使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单位犯罪的界限变得模糊。在打击黑恶势力的犯罪活动中,需要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公司型单位犯罪的界限。理论上应当首先在组织上区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和作为公司法人的单位,然后再进行相关犯罪行为的界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区分黑社会犯罪中的单位因素,对黑社会和单位进行剥离、区别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4.
林淑惠 《理论界》2006,(2):82-83
近年来单位犯罪有向自然人犯罪回溯的倾向,这存在着制度诱因。对此,可以借鉴商法上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揭开单位犯罪主体的“面纱”,追究幕后操纵者的刑事责任,建构刑法领域单位犯罪主体的人格否认。  相似文献   

15.
法人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具体实在的组织体,具有不同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意志和行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单位有其自身的整体意志和行为,判断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关键看犯罪行为体现的是单位的整体意志还是自然人的个人意志。在单位犯罪的认定中,对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该进行实质化审查判断,对于滥用法人人格独立原则以规避法律的,要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对法人人格予以否认,追究其背后的自然人或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17.
论单位犯罪微罪不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无疑为打击单位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是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在单位犯罪微罪不诉问题上并没有完全契合,导致刑事司法实务中对单位犯罪微罪不诉的理解与适用产生严重分歧.明确并建立单位犯罪微罪不诉制度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制度的设计应包括单位犯罪微罪不诉的条件,对犯罪单位本身和内部直接责任人员可部分起诉、部分微罪不诉,以及微罪不诉的效力及不诉后的处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刑罚制——以双罚为原则、以单罚为例外。对我国单位犯罪的单罚制,鲜有学者提出疑义。我国刑法中只处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犯罪,不是单位犯罪,仍是自然人犯罪。因为其不具有犯罪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也不符合刑法"罪责自负"原则。对我国单位犯罪的刑罚原则,最合理的选择应是双罚制。因为双罚制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双罚制既符合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又符合刑法"罪责自负"原则,应成为单位犯罪刑罚原则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陈庆安 《中州学刊》2006,2(5):104-106
公务犯罪的主体除了自然人之外,还应当包括单位。单位虽然在犯罪意志产生的形式和罪过形式上与自然人不同,但仍然具备作为公务犯罪主体的资格和行为能力。单位作为公务犯罪的主体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而准确划定单位的范围则是司法实务中认定公务犯罪的单位主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构成犯罪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已为各国刑法所肯定。但对于犯罪单位的处罚原则,却存在着代罚制、转嫁制及双罚制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评析各原则的优势并对我国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予以法理上的探讨,以利于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