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的"亭",既不是一级基层行政政权或行政区划,也不是乡之下里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一种普遍分布于全国的,包括内地和边地的,具有缉捕盗贼、交通驿站、备守防边性质的半军事化机构.亭和乡里之间并不存在统属关系,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两套不同的组织机构.亭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汉代居延地区的邮传制度及其驿站、邮程问题,陈梦家先生有过系统的专门性研究。但是,由于释文上的原因,特别是由于70年代以后居延新简的发现,使陈先生的研究成果出现一些明显的偏颇、失误之处,有必要根据最新汉简资料和更可靠的旧简释文,对汉代居延地区的邮驿、邮程及邮传制度作新的研究和探讨。这无论对于研究汉代的屯戍制度,还是弄清居延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都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汉时期的乡亭制度,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二期发表了王毓銓先生的《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系统说》,对乡亭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先生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从设亭目的、建亭背景、户籍制度、书刺(名帖)格式等方面,论证了汉代的“亭’,与“乡’,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政治机构。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王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汉代“亭”的性质和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驿站和邮传与中国古代旅游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驿站和邮传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旅游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古代驿站和邮传对古代旅游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西汉敦煌郡六县之一效谷县的认识一直欠明晰,隶属效谷县的驿站机构悬泉置日常运作档案文书“悬泉汉简”提供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本文通过对悬泉汉简资料的发掘与研究,主要探讨效谷县的乡名及其相关问题,在西汉时效谷县明确存在有三个乡,即西乡、安乐乡和鱼离乡.后二乡可能与邮驿交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尹湾出土的西汉东海郡《集簿》、《吏员簿》表明,内郡郡级机构吏员为太守、都尉、丞、年史、属、书佐、啬夫。丞以上为长吏,年史以下为少吏。其中卒史与属为秩百石。书佐、啬夫不及百石。县级长吏为令(长、相)、丞、尉,其余为少吏。官有秩、乡有秩以及侯国的侯家仆、行人、门大大为百石吏。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与游徼为“斗食”。牢监、尉史、官佐、邮佐、乡佐,通称为“佐使”。佐使与亭长皆低于斗食。乡、里为同一系统。邮、亭为独立于乡里之夕卜的另一系统。邮亭机构规模比乡大,但其吏员数却比乡级机构少。乡有秩(或乡啬夫)时或缺置,游徽、啬夫常缺置,亭长则罕见缺置者。乡辖里,“大率十里一乡”。亭只设于交通线上,成点、线分布,负责维持治安,“率十里一亭”。郡县少吏多选用本那人,然太守文学年史则多选用他郡人。时有长吏不在一那久任之惯例。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与秦朝的基础上,汉代的旅舍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代的旅舍以官营为主,私营为辅。官营旅舍分为邸、传舍、亭传三类。邸主要设于首都,接待来京的诸侯王、郡守及少数族与外国的君长等;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国邸、郡邸与蛮夷邸。传舍设于驿道,主要供各类官员使用,间或也接待一些普通人。亭传设于乡下,既接待官员,也可以接受外出的老百姓居住。这三类旅舍基本上不属于商业性的公共设施,而与当时的行政制度紧密相关,实际上是行政制度的派生物。这些旅舍例由政府不同机构的官员负责管理,并且形成了一些内容丰富的管理制度。这种官营旅舍的类型与管理模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舍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私营旅舍,西汉时期虽然一直存在,但大规模发展是在东汉时期。它是一种纯商业性的服务机构,颇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私营旅舍的大量出现,是东汉时期人口流动加剧和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张俊民 《南都学坛》2010,30(1):10-21
从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近1.8万枚简牍资料所见的"亭名"、"亭长"和亭来看,其中"亭"可以分三种:边塞候望之亭、行政治安之亭和邮驿之亭。部分亭存在的时间很短,有兴替之变。以"亭"为中心研究悬泉汉简文书,揭示西汉之时相关的社会信息,特别是效谷县的邮驿道里和邮驿系统之结构。"置"、"骑置"和"亭"构成了效谷县的邮驿系统和文书传递线路。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与秦朝的基础上,汉代的旅舍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汉代的旅舍以官营为主,私营为辅。官营旅舍分为邸、传舍、亭传三类。邸主要设于首都,接待来京的诸侯王、郡守及少数族与外国的君长等;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国邸、郡邸与蛮夷邸。传舍设于驿道,主要供各类官员使用,间或也接待一些普通人。亭传设于乡下,既接待官员,也可以接受外出的老百姓居住。这三类旅舍基本上不属于商业性的公共设施,而与当时的行政制度紧密相关,实际上是行政制度的派生物。这些旅舍例由政府不同机构的官员负责管理,并且形成了一些内容丰富的管理制度。这种官营旅舍的类型与管理模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舍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的私营旅舍,西汉时期虽然一直存在,但大规模发展是在东汉时期。它是一种纯商业性的服务机构,颇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私营旅舍的大量出现,是东汉时期人口流动加剧和工商业发展繁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对于此句中的"置",历来的解释都是:"置,驿站."虽然"置"确有"驿站"这一义项,但孟子之时还没有产生,此处释为"驿站"不合"置"词义发展的事实,考求此"置"之义,应该解释为"设置".同时,"置"其实还存在一个义项"传车、驿车";"置邮"作为一个词,也不是"驿站"的意思,而是"形容像设置驿站来传达命令一样的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肇始时期,“小说”一词在汉代也成为专用名词。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秘府图书时,对当时存在的“小说”进行了校录。汉人小说,至今或佚或残,已无完秩。今传所谓的汉人小说若干种,如《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等,皆为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邮政”驿站,起源于周代。元代,驿站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两代沿用元代驿站制度,到鸦片战争时期,驿站制度已是弊端层出、千疮百孔了。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式邮政是西方列强在贸易口岸擅自建立的邮局,史称“客邮”。自乾嘉以降,西方人在华贸易日见繁盛,书信...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出土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汉墓中的简牍,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其中尤以“吏员定簿”简的史料价值最为突出。它不仅可以印证、补充和订正《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百官志》的有关记载,而且有助于认识汉代“亭”级机构的性质、“有秩”的“官”“乡”之分、县尉的左右之别以及汉代有无“官啬夫”等重要的官制问题,值得史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传舍是邮传制度的组成部分。传舍负责公职人员公差行旅时的食物供应、休息止宿和行道交通工具。传舍有一套严格而细致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其正常运行。传舍有别于普通旅舍。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的督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汉代督邮的职掌、人选、地位和作用。汉代督邮作为郡国属吏,最初只是督送邮书;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其职责始以监察属县为主。督邮职微权重,担任此职者多出身贫寒又富有学识才干,在郡国属吏中被称为“极位”。督邮的设置,对整饬吏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驿作为一种专门的信息传递机构,至迟在西周时就已出现。秦末汉初以至武帝时期,因战事连绵,驿马奇缺,驿政陷于瘫痪;直到东汉,驿才再度复兴。驿既要为朝廷大员、戍边将领和其他负有紧急要务的使者官员提供车马服务,又要直接从事公文递送,故各驿都备有供骑乘的马、驴、骆驼和用于乘载的驿车。驿与置、邮、亭等同隶于县(边塞地区则寓于亭燧之中),其规模小于置,但较邮、亭为大。  相似文献   

17.
《春秋》在汉代有三种传授本,世谓之“三传”。其中相传为公羊寿所撰之“传”称为“公羊传”。《公羊传》在西汉时首先立于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易》、《礼》和《春秋》,其中,《春秋》唯《公羊传》而已。《公羊春秋》不仅作为五经之一立于学官,而且地位特别显赫,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相似文献   

18.
行书浅说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起源于西汉晚期,晋代达到新的高度,历代均有许多名家推动行书发展。进行行书创作,必须有大量的练习,行书创作时要注意若干事项。  相似文献   

19.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 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南阳汉代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到东汉末年已彻底衰落下来。我们从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中可以发现:从西汉中期到西汉末期,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建筑规模较小,墓形为方形和“回”字形,画像内容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