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华林 《中州学刊》2001,(5):153-155
民主党派是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它们是在国共两党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推动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先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在新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在新疆朱培民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各族人民虽然没有在...  相似文献   

4.
<正> 5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因此可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无论是从它的形成过程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的策略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祖国的大西北确立和巩固起来的,对青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西北大联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1927—1949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 ,安定农村 ,获得农民对各自政权的支持 ,解放前国共两党都在农村大规模地开展了合作运动。国共两党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和目的、实际运作过程和绩效有同有异。虽然合作运动时间不长 ,但它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民党的合作实践为台湾合作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而中共的农村合作则极大地影响了新中国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党外民主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民主党派作为合作政党,以其"旁观者清"的优势有利于提出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意见和批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有力保障;民主党派由各界知识分子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组成,他们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可以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借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学习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合作的丰硕成果。这种成果不能不使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生前的金玉良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是尽人皆知的民族大义和客观真理。值得总结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进和坚持国共合作,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今天,海外的中华儿女都渴望早日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总结过去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启迪未来,是很有意义的。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建立对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作用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  相似文献   

8.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国共两党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考虑到必须在军事上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八路军、新四军的改编完成标志着国共军事合作的形成,这种军事合作随后在军事援助和具体战斗中逐渐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民党在抗战的紧张时期也采取了反共政策,这样就使得国共军事合作遭遇波折。抗战期间国共军事合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具有积极贡献,同时也对现实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各民主党派共同奋斗,对中国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对我国多党合作制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一、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制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它们作为活跃于当时国共两党政治势力之间的中国政治势力,斗争的政治目标在求中国独立、民主、富强。因此,它们的政治纲领从一开始就同国民党的独裁、买国、内战政策相对抗,而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致的地方。因而,民主党派的成立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在斗争中同共产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关系的建立,并不等于多党合作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武志 《兰州学刊》2009,(Z1):153-154
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局势。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了合作,进而共赴国难。日本的野蛮侵略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两党土地问题的合作既是重要内容,又是政治基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是两党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影响着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走向;在抗战时期两党土地政策上,共产党通过又联合又斗争,迫使国民党作出某些转变,使国共两党土地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推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和谈文献资料选辑》,是一本反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的史料专著。该书于1980年7月初版,又于1983年9月出增订本,并公开发行。增订本较之初版新增了近40篇文献资料,从而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和谈的全过程,以及民主党派对于国共和谈的态度。笔者在拜读之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作为国共两党领导者的蒋介石、毛泽东从对抗到携手合作、纷争、摩擦谈判直到抗战最后胜利,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荣辱,国共两党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衷,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一贯鼓吹并坚持的抗日、爱国、民主、和平等立场,显然又超越了一党一派的利益,具有更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因而在实质上也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本文谨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重大作用进行论述,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促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使中英两国得以顺利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但是,“一国两制”构想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三次合作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本文拟通过对几十年来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论证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是左右中国政局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从一九二四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到现在,六十二年过去了。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与战争,以及目前仍处于隔绝的状态,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现有八个民主党派。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但我们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进一步研究民主党派的性质是非常必要的。一、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特点尤为突出。本文在学术界公认的四个特点基础上 ,补充了三个特点 :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两党合作 ;是有纲领的两党、两军队的合作 ;是合作与对抗相互交织的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统战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为使民主党派更好地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有必要加强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这些民主党派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同这样多的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也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近代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