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深刻表现女性悲剧命运的意义上 ,鲁迅、萧红、张爱玲作为不同时期的杰出作家 ,各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构筑了自己的艺术世界。鲁迅 ,社会问题的视角 ;萧红 ,两性关系的视角 ;张爱玲 ,女性自身的视角。在不自觉中 ,三人的叙述视角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组合。  相似文献   

2.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3.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张爱玲属于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他们有着对生命主体的共同追寻。本文选取《狂人日记》与《金锁记》这两篇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读与分析,认为鲁迅与张爱玲在文本中通过对狂人与鬼影的刻画与写照,在显现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观照的同时,通过文本共同探寻着各自人生意义,显现了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生命主体的追寻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五四遗事》写了两对五四青年追求高雅的爱情而最终落入世俗的故事。《五四遗事》是关于启蒙现代性的命运的叙事。启蒙现代性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酿造了“启蒙”和“救亡”的国家意志,而且还构想出一种“伟大爱情”的神话,作为元叙事来教化和改造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作为宿命论者的张爱玲,清楚地意识到了启蒙现代性的尴尬;她既拒绝审美救世主义者用诗意来超越日常生活,也无法像鲁迅那样以社会革命论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崔云伟  刘增人 《东方论坛》2010,(5):97-107,112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张杰、刘永良、鲍国华的论述极为精当;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首作蒂 《南都学坛》2008,28(3):36-4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在哲学层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 ,他们的小说在揭示人性、解剖国民性、悲剧性地体悟人生、思索人类生存命运和现代主义手法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写出人灵魂的深度和精神的孤独。  相似文献   

10.
《中华魂》2007,(9)
我协会会员近读《中华魂》2006年12期何满子所写《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一文,并到书店购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精选集》一书粗略地翻了一下。看来,对这位大汉奸(汪伪政权中央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老婆、附逆文人,不只是"有人热闹非凡地纪念",而且还把她捧为仅次于鲁迅的20世纪的文学泰斗,真是咄咄怪事!  相似文献   

11.
荒凉与悲哀──张爱玲文化心态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凉与悲哀──张爱玲文化心态的文本解读张景华一张爱玲是一位文学天才,但在她的生命中不断地上演着悲剧。鲁迅先生说:“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拼命地向各处抓攫。”①张氏对家庭没有信心,对婚姻没有信心,对时代...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以文学为武器从事着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国民启蒙工作;张爱玲是一个带有自由气息的作家,她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继续着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关注女性命运.本文对二人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3.
因“墙”有着秩序和规范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往往成为突破封建礼制、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这种具象之“墙”以外的“心墙”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多,如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采取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诸多作家对爱情的浪漫谛克的描写立场,而是承接起鲁迅之后对世俗婚姻的关注,以更为女性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幸命运,生动地描绘了丰富多姿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文化偶像和性别偶像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文化符号。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这一文化符号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张爱玲的原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吸引了文坛最多的关注的目光,但这两位存在巨大差异的作家在人生的认识和创作方面却存在着相似,那就是浓郁的绝望与虚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方面探索其各自的成因及其同与异.  相似文献   

18.
以张爱玲的两篇小说为例,分析其中传统戏剧、电影、现代戏剧等在文本中的结构功能和表意作用,以此管窥张爱玲的写作行为与写作策略,剖析了她作为现代女作家对于社会文化独到的捕捉、观察、回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劳伦斯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世界文坛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思潮,张爱玲和劳伦斯分别作为东西方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些相似的题材、手法,运用了一些相同的理论作为创作的指导,体现了现代主义精神;对二者的比较,将有利于我们对张爱玲的作品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团圆》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其逝世多年后终于出版;同时,作为张爱玲的遗作,也成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张爱玲的宝贵资料。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娴熟地运用模糊、断裂的叙事时间模式,加以多重身份的叙事者角度及特有的"张氏"细节语言等,为读者展现主人公盛九莉对于自己30年人生的回忆,特别是和邵之雍之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正因为作者精心设置的叙事模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家传递出的痛感,正如张爱玲本人所强调的,《小团圆》是"在四面楚歌中的回忆"。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模式,使得张爱玲的艺术风格更加老练、沉稳,是岁月的积淀和人生阅历使得"张迷"们对于其作品更加地欲罢不能,又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