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明末清初整个知识界对明代历史反思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初历史剧《千忠戮》明确地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流行的有德者得天下之说提出了质疑,同时对明代盛行的奸臣误国思想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拨,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整个社会尚未提供更新的思想的情况下,该剧作者又陷入了天命神意决定历史的理论困境,在伦理观及审美理想上也都没能摆脱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吴玉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8-41
一个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追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回归本源的渴望,是逃避此在的畏怯,还是拒斥未来的固执?贾平凹以他的小说《高老庄》向我们透露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个体对其历史的追寻是一场希望与绝望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个体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追寻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3.
申友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4)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和影响着人们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孔子修《春秋》,是要借对春秋时期242年史事以“微言大义”,作是非褒贬,表达自己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司马迁著《史记》时,虽以“继《春秋》”自任,却以“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作为对自己著史的要求。它们所反映出的历史观,成为以后近2000年中国传统史学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及其主要历史人物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对所谓新历史观进行了回击。 相似文献
5.
王子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周易》认为天地有高下,社会分等级,这是普遍的规律。社会的等级主要通过两体、六爻的位置来表示。《周易》按等级关系把社会分为六十四种类型,认为社会类型是没有先后顺序而不断变化的,以此告诫统治集团争取达到平衡状态。这是一种等级平衡的历史观,也可以叫人事史观,对丰富今天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才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叶拉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2):107-110
海勒在小说《这幅画》(Picture This)中,以拼贴画的手法展现纷乱的历史事件,旨在构建他的历史观:历史不是辩证发展的统一体,历史是重复的;“历史是胡言乱语”。这种历史观与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派理论家的思想相契合,意在向传统的辩证历史观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买小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24-26
“格义”作为中国思想界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第一种方法,在中国早期的佛教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以“般若”典籍为例,说明早期“格义”手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特点,既而阐述其最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书中的女角色有几十人,重点描写的也有十余人,而作者却用其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为书名,尤其是庞春梅仅仅是个丫头,确实令人费解。倘若弄清了这三个女人在小说的创作意图、主题及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便可看出作者选用她们为书名的深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牛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8-20,72
本文选取《章嘉宗义》和《宗义宝鬘》两部很有影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宗义文献,分别从外道、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等义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二书在根本见解和大体内容上基本相近,但在具体的写作方式、内容编排以及一些细微的教理判断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由此也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宗义书的写作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闫素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94-396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的“经义互参”这种体例,从而更好地认识王氏在训诂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采用了列举法对于这种体例进行首次挖掘和研究。根据参看对象的不同把它分成四类,并对每类举例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见”的运用使得著作结构简练、直接,言简意赅,尤值得后来之训诂著作仿效。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中,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8-23
程颐继承了先秦儒家《易传》的《周易》观,认为《周易》是一部讲思想的著作,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认识事物的变化法则,并以其所著《易传》创造了义理易学的巅峰。朱熹对程氏的《周易》观加以批评,力主《周易》为卜筮之书说,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他在这种《周易》观指导下完成的《周易本义》,受到王夫之等有识之士的深刻批判。易学史证明,以学弘道,承传《周易》的哲学智慧和健康的人文精神,应是易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陈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徐卫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6):671-675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告诉我们,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历史就不能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要有世界历史眼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运用于分析当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走向和发展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于本国特色,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国化的对立统一,这就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陈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4-101
从"--"、"--"二爻象征男女生殖器这一基本的表意单位出发,《易经》将世间的万事万物统统视为两种相反相成的原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这种观点来揭示宇宙和人生的奥秘.这种卜筮思想不仅为以后的儒、道两家分别站在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不同的立场上进行哲学阐释奠定了基础,而且导致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黄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143-146
白族女作家景宜的写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延伸到现在,从中短篇小说到报告文学,再到影视作品的写作,她一直坚持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并超越了单一的民族视野,关注边疆多民族的生存境遇,在发掘民族文化最深层的精华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作品中鲜明的高原意识和女性特色也为她的写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徐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20.
普同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3):35-38
文章认为彝族的死亡观具有特殊的个性,本文从彝族神话、斋祭场歌舞、活送灵、神学与哲学,价值选择等方面论证了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即肯定生与死的统一性,把老而不死看作是人的痛苦与烦恼之源,从而否定死亡的痛苦,并认为人的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的过程,因而在价值现上,遇战斗视死如归,造就其悍勇、顽强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