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意蕴.《陇头歌》丰富完整了“陇首”意象的文学意义,并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南朝文人运用“陇首”意象表达人生、生命的无奈与悲怆,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唐代边塞诗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历代陇山诗歌,以“陇头流水”诗歌文化意象为核心,以军旅边塞题材为主,再现了历代陇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情况,品类齐全,数量众多,自成体系.但是,它却一直被学术界所遗忘.文章在系统搜检整理历代陇山诗歌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其历史文化意蕴,以图建立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对甘肃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历代陇山诗歌,以"陇头流水"诗歌文化意象为核心,以军旅边塞题材为主,再现了历代陇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情况,品类齐全,数量众多,自成体系。但是,它却一直被学术界所遗忘。文章在系统搜检整理历代陇山诗歌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其历史文化意蕴,以图建立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对甘肃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1 我国为数不少的古代文献,都有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晋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称:“今武陵夷即盘瓠之种落也”。隋黄闵的《武陵记》载:“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瓠”。唐《元和郡县志》道:“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朱辅《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忤盘瓠种也。”《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盘瓠。”盘瓠故事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后记述盘瓠文化的古籍就屡见不鲜了。从盘瓠故事的内核来考察,这些记载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武陵蛮中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犬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5.
陇地因陇山而得名。陇山位于今陕西、甘肃边界,南北向延长约一百公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所以,陇地一般是指陕西、甘肃属于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今之陇县,即古之陇州。陇州产鹦鹉史典均有明载,文人的诗文歌咏赋说,代有佳作。而唐诗咏鹦鹉数量可观。且大多言及陇州,据此可见陇州和鹦鹉的关系。诗家在吟咏陇州鹦鹉的时候,往往借此咏陇州鹦鹉以自况讽世,寄寓了更深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6.
河北、河南金石文献极其丰富,《石刻史料新编》著录收入了《中州金石记》《河南金石志》《保定金石志》《嵩阳石刻集记》等书。另外,今人还编有《嵩山、少林寺石刻艺术大全》《王屋山名胜诗画》等书。这些书籍包含了许多宋人诗歌,今利用这些文献辑得宋代佚诗24首,补充作者9人,又校正了作者及补充字句题序若干。  相似文献   

7.
《艺文类聚》是一部成书于唐初的重要类书 ,在今天极具文献价值 ,但此书今本并非完璧。今本《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的“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和“七月十五”五篇 ,已非原书之旧 ,原文已佚 ,现在的内容是后人根据《初学记》补入的。补入的时间最晚在宋代。  相似文献   

8.
关于《星期天早晨》一诗,评论家向来评论最多的是其宗教主题,却往往忽视了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为探讨和再现诗歌中的意象,文章从意象的感受性、矛盾性以及象征性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使全诗达到“情感统一”、体现诗歌“张力”以及表达作者耽乐的尘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论苏轼词中的意象与理趣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在诗歌中,凡是涉及到写景叙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都可以用“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意象来表达。正如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以说,诗歌以意象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意象的生发而升华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葛洪是丹阳句容人,晚年隐居并卒于罗浮山,但葛洪的出生地并非句容,埋葬地也并非罗浮山.葛洪幼年一直和宦游在外的父亲葛悌在一起,所以葛洪很可能出生在葛悌的任职地洛阳或肥乡,而洛阳的可能性最大.至今葛洪的埋葬地共有三种说法.葛洪虽然卒于罗浮山,但罗浮山只留有葛洪的衣冠冢,他没有真正埋在那里.关于杭州西湖葛岭的抱朴子墓旧闻,源自元代诗人吴莱一首诗中的文学虚构.魏晋时期盛行归葬习俗,葛洪卒后归葬到了家乡句容,因此关于葛洪墓在句容的史料记载最为可信.确定葛洪的出生地以及真正埋葬地,对于研究葛洪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坐标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至诗探赜     
贾至诗文名著当时,诗歌成就犹为显著。前期诗歌多作于官场得意时,风格典雅华赡;后期诗歌多作于贬谪外宦时期,风格清朗俊逸。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世外仙姝,空灵出尘,一个为山中高士,积极入世;一个是表面时时在意,尖酸刻薄,实则善良重情,全无心机,一个为表面浑然不觉,大方贤良,实则处处留心,随机应变;一个对宝玉的感情是明争,直取宝玉之心,一个则为暗斗,采用迂回策略,始得而终失。两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与行为趋向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产生了必然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杖刑历史极为久远。远古笞杖鞭不分,均源于鞭扑薄刑。就其在刑罚中的地位而言,三代鞭扑之刑不入五刑;西汉文景废肉刑、定笞刑,依然笞杖不分,却是主刑;东汉已有杖刑,但为法外刑,往往鞭杖连称;魏晋时期杖刑虽不入五刑,但已为法定刑;从北魏时起,杖刑是五刑之一,且是最轻刑等;从隋朝至清末,杖刑则作为稍重于最轻刑等的笞刑而列入五刑。此外,有时,它又是附加刑或代用刑。清末修律,废除了杖刑,但它在社会上仍然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在网箱养殖条件下 ,用鲜猪肺和颗粒饲料饲喂虎鲨。 30d后 ,经测定投喂鲜猪肺的平均相对生长率为 2 5 7% ,饵料系数为 4 .6 ;投喂颗粒饲料的平均相对生长率为 32 7% ,饵料系数为 0 .99。经方差分析表明 ,两种饵料饲喂虎鲨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试验同时测定了小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成鱼各生长阶段虎鲨的肝胰脏、胃和肠淀粉酶的活性 ,结果表明 :同一规格不同组织间淀粉酶的活性依次是胃 >肠 >肝胰脏 ;不同规格同一组织间淀粉酶的活性表现为肝胰脏和肠是由低到高后再降低的过程 ,而胃淀粉酶的活性则是由高到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偏差份额模型对辽宁省朝阳县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县的产业结构素质较差,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较强但波动很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发挥稳定且有竞争力上升趋势。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模型分析优势产业发现,朝阳县的优势产业在第二产业,因而产业政策制定应以壮大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是朝阳县的朝阳产业,存在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产业演进理论分析朝阳县的产业发育还不成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早晚期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在早期他认为:人及其历史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以主体为基础的主观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的结果;意识等同于实践,无产阶级意识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晚期,他对自己早年理论进行了彻底清理,认为:人及其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自然先于社会而存在;客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历史是一个自在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存在总体的核心范畴,阶级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廖平治《春秋》的主旨,就在于参以《王制》,发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相似文献   

19.
在梁山三代领导人中,和晁盖相比,王伦心胸狭窄,宋江也少点英雄气质.但在<水浒传>第71回排座次中,宋江被排在三十六员天罡星之首,晁盖却不属于一百零八个星辰之内.如果石碣天文是梁山英雄的一部功劳簿的话,晁盖对梁山事业的贡献远胜于三十六员天罡星中的大多数人,而作者却把他从功劳簿中除名.本文在考辨晁盖位于三十六员天罡星之列的基础上,探究了晁盖被除名的原因,并提出了把晁盖排在三十六员天罡星之首、宋江居"星主"之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黄初二年,曹植与甄后同罪,灌均所告发曹植之罪,正是有关曹植与甄后关系的弥天大罪。曹植确于延康元年四月去了鄄城,但不是就国,其时的身份仍然是临淄侯,其去鄄城乃是一个任性的行为。从《洛神赋》描写的情况来看,其中不仅有大量明显的甄氏的身影原型,更有两人之间交往的细节原型体现。曹植所要反复申辩的,是两者之间最后的归结点,乃是“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