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厉鹗与浙派     
厉鹗与浙派刘世南浙派是清中期一个颇著盛名的诗派,其创始人厉鹗也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诗人。本文拟就此一诗派的产生原因、厉鹗诗论和诗作的特色,以及当时和后世人们对浙派和厉鹗的不同评论,加以论析,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一、浙派的产生清代乾隆时期,以厉鹦为代表的浙派...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遗民群体及其活动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具有政治认同、品操坚守、文化赓续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时至清代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已达百年之久,政治趋于稳定,明代遗民已凋零殆尽。基于文化固有的韧性,到了清代中期,因为种种原因,遗民意识并未彻底消弭,在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某些诗人群体中,依然或隐或现地产生影响。杭郡小山堂赵氏家族是清中期浙派诗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族文化传统的熏染,在其人格取向、藏书渊源以及三十六鸥亭集咏活动等诸多方面,渗透着深沉的遗民意识和情怀,适可成为这一时期诗人遗民意识绝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杭州净慈寺烎虚禅师释明中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浙派诗僧的代表,“南屏诗社”重要成员.释明中诗画兼擅,亦长于书法和治印,时人誉为“画禅诗圣”.释明中以“南屏诗社”为基地,与钱陈群、金农、厉鹗、杭世骏、丁敬、梁同书等浙派代表人物的交往及其创作活动,奠定了浙派文学艺术的基础,在清代文学艺术史上应占一席之地.其对当今研究文人诗僧结社与浙派文学艺术创作和繁荣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地域、家族聚集为特征的杜诗学研究生态是清代杜诗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理顺清代的地域性、家族性诗人群体的杜诗学研究情况,对清代杜诗学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清代浙江海宁陈氏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师友们的创作和研究,为清代家族杜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厉鹗作为浙派宗师,从其诞生至今三百多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其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生前至1911年是活跃期;1912年至1979年是沉寂期;1980年以后是繁荣期.在这些时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与他在清代诗史上的实际地位极不匹配,我们期待对厉鹗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张然 《东方论坛》2012,(6):98-101
清代诗人厉鹗反对为诗人和诗歌划分派别。现今大部分文学史著作将厉鹗树为浙派诗的代表人物,有碍于对其人其诗特立性的认识。厉鹗诗并非以师从某一派风格并将其推至极致取胜。他孜孜追求诗歌的艺术质量,表现为诗意的新奇和诗句的精整。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词坛,仍有众多词家遵循浙派词风,浙派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浙派对词坛的影响依然很大。通过考察清代词风的嬗变,应以嘉庆七年为界,将浙西词派分为前后两期。在浙派前期的发展中,康熙十七年和雍正三年是重要的节点,前者标志浙派的形成,后者标志浙派鼎盛期的到来。而在浙派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光十一年与光绪九年均是浙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前者标志浙派与常派在词学理论上并峙局面的形成,后者标志了浙派在创作上亦进入了衰落期。  相似文献   

10.
厉鹗是清代中期文坛浙派的领袖,集诗人、词家、学者于一身。综观历代厉鹗的研究情况,在人格特征、诗学理论、诗歌创作及诗史意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于厉鹗诗歌内容方面的研究,如游仙、佛禅、西湖诗等,以及厉鹗与浙派的关联,山水诗纵横比较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