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俄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俄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俄汉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俄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由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的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从比喻的视角出发研究英汉“人体器官及部位”词语 ,可见英汉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体喻 ,它们或是喻义相同 ,喻体不同 ;或是喻义不同 ,喻体相同。受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诸多影响 ,英汉体喻各具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体喻研究 ,是对语言修辞、语言心理、语言文化的学习 ,也是对人体、人类的一次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民族特色鲜明.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习语中喻体的取向及联想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习俗文化、文化传统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英汉习语中喻体、喻义呈现三种不同关系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2.喻体相同、喻义相异;3.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4.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喻体的选择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文化传统往往决定喻体的选择 ,生产活动反映的文化差异在喻体选择中有突出作用 ,不同民族的生产环境决定着喻体选择的差异 ,因此分析英语比喻喻体的选择 ,必须结合对英国文化的介绍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英汉比喻喻体选择异同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6.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动物作喻体来表达某种抽象意义或某种情感。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用动物作喻体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涵义在两个民族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从比喻角度探讨了英语和汉语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同,英汉比喻的异同表现为: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共同的文化内涵;选用不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文化、情感和喻体等感知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对时间、空间、色彩和方位等取向上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翻译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民族性是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宗教、地理历史、美学趣味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蒙汉两个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比喻思维,具体表现在:1、本体相同,喻体不同;2、喻义相同、喻体不同;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模式和认知个体的不同,英汉隐喻的喻义具有差异性,并出现喻叉模糊与缺损现象,隐喻翻译也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规约和认知倾向性。该文例证分析了隐喻喻义模糊与缺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详述了喻体替换、喻体弥补、喻体词的词类、功能转换、词汇喻化等隐喻翻译的相应策略。隐喻翻译需保持原\译文中的喻体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一致性,但喻体的意象一致性比形式一致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民族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滋养的结果。在形似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强调人为本体的宇宙一体化思想。从审美的创作的主体出发,与对象进行心物交流,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对客观自然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表现在形似上就是"意"和"象"浑然一体的意象造型。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的"文人画"使中国画意象造型得到更大的变化和发展,集中代表了中国画形似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中篇小说<红豺>中,生命呈现为多元互动关系,顺应这种关系的,显示为美,以至于为神,破坏这种关系的,则显示为丑.红豺作为一种联结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的精灵神兽,体现了特定民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汉英两种语言中以动物为喻体的习语极其丰富。由于汉英语言所在民族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及审美情趣等不同 ,这些习语中的汉英动物喻体及其联想意义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此作一些分类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乐记》中提出的关于音乐起源于人性、人情,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化育功能与认识功能;人类有着生理与心理的共性因而在音乐表现方面也具有共性,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质规定因而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音乐表现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等一系列论断,有着美学的人类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个人与整体间存在的必然矛盾冲突的探讨,揭示出美作为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由形式所蕴含矛盾冲突的本质力量,美的哲学是人的本质最完美的展现,美的哲学为现实服务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从而为美育及艺术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勾划出哲学的依据,并丰富提高和不断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