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曹晓青·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人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家们都能够自觉地探讨人的问题,故卢梭谓:“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①在西方哲学史上,卢梭是自觉探讨人的问题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你要认...  相似文献   

2.
人学的基础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的基础和核心袁贵仁人学是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的本质问题是其核心。古今中外人学思想史上的一切分歧,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由对人的本质问题看法的分歧所引起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也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一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的...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人学问题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它大致经历了理性人学(古代)——宗教人学(中世纪)——理性人学(文艺复兴至近代)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后马克思主义人学则向社会性、实践性方面发展,现代西方人学则向非理性、个体性方面发展。研究中世纪人学对于探索整个西方人学思想及其规律,弄清中世纪人学对于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人文哲学的深刻影响,深入研究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与人学的关系,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人学是把人学的研究直接引向人本身,通过人的存在及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来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存在的状态的内在秘密。在这种人学的生存论结构中,实现了身与心、灵与肉、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生存论建构的人学理论,是西方人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人学从主体论向生存论的转化,标志着人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移位,标志着从一元论、统一论向多元论的转化,是西方人学发展史上的前进,也是一种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5.
17~18世纪,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作为世界文化代表的东方文学和西方哲学有了新的交汇和融通。对人学的表达,文学与哲学就方式方法来说自然不同,但都是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注和理解,都是对人的前途命运的把握和分析。蒲松龄寄情志于鬼狐,是源于一种人学精神的坚执。休谟坚信自己的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从人学角度看,两位贤哲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同样是深远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人学的崭新实质。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对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分析,以及对人-自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探讨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而在方法论上又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我们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性与“先验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关于实践的人学意义董润明传统的实践观过分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过分乐观地估计了实践的积极效果。从人学意义上看,实践具有正负二重效应,尤其应重视其负面效应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正是实践的负效应促使人学的发展和人对自身地位与价值的再思考。从人学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学的性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可称为“人学——科学说”,认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综合性的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所谓“综合性”。在科学史上,已发展出一系列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不是这些学科的总和呢?持这种观点者最后不得不把人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他们说:“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由于自然属性只是人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且人的自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人学杜志清李素霞人对自身的认识是艰难的。欧洲中世纪人学所经历的从沉沦到复兴的曲折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欧洲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被神所代替,人丧失了与自然的天然关系,沦为上帝的仆役和解释者。于是人...  相似文献   

10.
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显然具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也不同于后来的新康德主义、存在主义人学。马克思人学的独特视界是由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中,准确地把握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的实践概念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毋庸讳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共识”下,对马克思实践──人学内涵的理解显然已经产生了许多的分歧。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几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作准确地把握。不少学者单方面地抓住了马克…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袁贵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产生,是人学研究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的实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最精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三个基本规定:第一,实践是人的本体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对人的本质的提问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构造了实践与人的本质研究的相互界定,从而揭示了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本体内涵。第二,实践是人的文化的存在。马克思从人的超生物性、超功利性来研究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文化存在意义。第三,实践是人的构造的存在。实践的创造环境的活动与创造人的内在生活世界的活动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构造出人的存在和发展,也构造出人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实践的构造性结构,规定人必定是构造的存在,从而也揭示出实践是人的构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孟琦 《南方论刊》2010,(1):12-14,7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和出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了避免回到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和基本框架之内解读马克思所导致的意义遮蔽,必须以整个西方哲学史为背景,对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深入考察。事实上,这场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置换,通过对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对传统哲学致思理路的改变,将哲学的根本视域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践人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15.
人学不仅是以人为研究主体的哲学,而且是以人为研究客体(对象)的哲学。人不是任何一种片面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全面的存在物。换句话说,人是生命的、文化的或社会的存在物。但人学却在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等等的属性时,忽略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或者将这种属性交付给有关人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哲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则忘却了人的自然生命的属性。从而,灰色的理论变得更加灰色了。“生命人学”的提出就是要对抗这一理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并非关于人的知识,而是对人的理念的自我追问。人学作为哲学追问的问题是:人是如何可能的?“人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问之所问,在于其蕴含着两个前提:一是“可能成为的人是如何规定的?”这是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二是“这一规定实现的现实条件是怎样的?”这是人学的生存论根据。本体论根据是人学的核心,是人学理论所从之出且必向之归的逻辑基点;生存论根据是人学的现实基础,是本体论根据的自明性源泉,没有生存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学根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以及作为本体论根据之根据的生存论根据,彰显理解和建构人学的生活基础,即,本体性的审美活动,以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学理论提供进一步深化的理论思考。对人学根据的追问可以从本体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的人学取向。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优化其针对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富有启发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紧握时代性;立足于人学理论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应注重综合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学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的一个重点,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贤鑫所著《人性及其根据》就是在人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项新成果。本书的一个特点是“中、西、马”的结合。在我国过去一个时期,人们讨论人性、人的本质、人道主义等问题时,人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进行研究和概括,而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上的人学思想资料则比较隔膜或者有所忽视。另一方面,从事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人,多从各自的领域去谈论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我的人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的人学观韩庆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研究在走过人道主义研究、人的现代化研究、人的主体性研究之后,目前把以下三个问题突出出来:哲学与人学的关系;如何确定人学的对象;人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在这里我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我的人学观”。一,哲学与...  相似文献   

20.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