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戏”,又称“新剧”或“文明新戏”。这是清末时上海学生受外侨影响,引进欧洲戏剧的产物。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的现实性,二是形式的创新性。文明戏的出现,是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背景,从事戏剧的人旨在以此“启迪民智”,实现“社会教育”,传播“革命思想”。因此,多数剧目——如《黄花岗》《猛回头》《社会钟》《共和万岁》等大都取材于现实,配合社会革命,政治宣传色彩极为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艺术形式上,则彻底否定传统旧剧的固定程式和表现手法,以对话、动作以及写实为表现手段,并且  相似文献   

2.
从殖民时期起一直到本世纪初,长期以来美国文学一直没能在戏剧方面取得很重大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戏剧界的状况出现明显的转机,商业性戏剧面临萧条衰落。与此同时,非商业性的、实验性的“小剧场运动”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在欧洲戏剧的影响下,并且由于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戏剧已开始突破商业性戏剧传统,向严肃的艺术戏剧过渡。  相似文献   

3.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5.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6.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从20年代外蒙古的戏剧艺术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蒙古文戏剧文学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百年中国电影发展的民族化、现代化以及与其他艺术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影响其艺术审美走向的关键因素。20世纪20年代,现代戏剧家规模化地进入电影领域,为早期电影走进艺术、建构艺术品格、丰富艺术表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戏剧与电影的互鉴发展中,中国早期电影利用民国政府架构中的省域以下宣传系统的缺如拓展了其生发的空间,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元素让舶来艺术有了被本土受众接纳的基础,“影戏”(电影)更是借戏剧之“戏”完成了“作为艺术”的身份转变。以上三个“影响源”促发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观念变革,为中国电影走向建构现代民族影像的目的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摘要]杨逵是台湾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50年代他在火烧岛监狱创作的多部话剧,与当时台湾盛行的空洞宣教的“反共抗俄”剧相比较,呈现出独特的现实内涵和艺术审美。这些剧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作家站在人道立场去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与人性,在社会人生的真实描写中蕴涵着独立思考和理想憧憬,充满“台湾味”而又富于民族精神和世界视野。在1950年代台湾剧坛,正是杨逵在特殊境遇中创作的这些戏剧,传递了台湾现代戏剧精神,延续了“五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研究当前国际上戏剧和影视作品发现,能够被艺术届认可的,其中都包含戏剧与影视的融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已经成为了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戏剧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同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因此二者的“跨界”具有可行性。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骥德与狄德罗对于戏剧艺术的真实性都提出了较高的美学范畴,他们都认为艺术比历史更高,在他们的艺术真实论中都包含着审美心理学的内容,他们对于戏剧艺术真实性的认识都得力于绘画艺术的启迪,然而二者的戏剧艺术真实论的哲学基础、文化背景、美学倾向、思维方法以及现实的针对性却是迥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借助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从“戏中戏”、“元评论”、及“自我指涉”三方面具体分析汤姆·斯托帕德所采用的元戏剧手法与他本人艺术观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斯托帕德借助元戏剧手法,消除舞台幻觉,促使观众主动参与戏剧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宣扬他自己艺术至上戏剧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和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日渐失望,把希望转向民众。于是,把改革社会和发展教育,看作教国教民的一条重要途径。认为,只有“唤起民众,改造国民”,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从此,“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宗旨的社会教育被确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教育,乃指学校以外的文化教育机关对人民群众和少年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形式、教育对象有着比学校教育更为广泛的内涵。著名教育家蔡…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具有很强的模糊性特征。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戏剧,更是体现着一种复合的模糊性特征:(1)它表现在戏剧演出空间、时间的假定性上;(2)它表现在戏剧广义语言的使用与视、听觉的相互转换上。营造戏剧模糊性的方法是:(1)设置“虚拟场景”,制造模糊“物象”;利用“自然时间”流逝给人造成的“错觉”;利用场景转换的时间“空白”。(2)巧妙地运用“潜台词”;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4.
黄佐临先生在他的《漫谈戏剧观》一文中,将我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艺术原则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传统而言,中国传统戏剧的实质是“写意”。他借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艺术特征,说明“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家注重的是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对象的模拟。具体地说,“写意”戏剧反映生活时应择取那些最能表现客观对象精神气质的部分,运用语言、动作、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给观众以特定的美的感受。“写意”戏剧艺术应远比客观对象(生活的原型)具有更大的审美作用、黄佐临先生所说的“写意”戏剧,如果用来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英国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二战以后的50年代,英国在经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的挫折之际,戏剧文学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蓬勃之势,迎来了英国戏剧文学一次高潮。1955年《等待戈多》与现代主义的引入,1956年《愤怒的回顾》与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以及此后的新戏剧的勃兴为其标识。  相似文献   

16.
戏剧与影视跨界由来已久,尤其在叙事与传播上,戏剧与影视既各有范围又互有跨界。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电影之成为艺术总是与戏剧“互文”,电影和戏剧在叙事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且同属时空双跨综合叙事艺术。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戏剧影视等艺术的跨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等跨界多向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戏剧影视等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洪深是“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之一,他力图使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接轨”,大胆尝试运用表现主义方法演绎中国戏剧主题,虽不为时众理解,但其艺术的“整合”是成功的;他创造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中国化话剧;在中国话剧理论建设方面,他系统地探讨了戏剧的本质特征、表现内容及方式、内部结构、戏剧与小说的区别等问题,并及时总结中国初期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界,能在剧作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独树一帜的贡献者,唯洪深一人,至今尚无人逾越。  相似文献   

18.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叙事诗的戏剧性阮忠众所周知,早期艺术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①,反映出来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很晚才脱离一种混沌状态,使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趋向。然而,在戏剧里,它们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戏剧对于多种艺术的兼包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