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中,对郭月争、王若水二位同志和世诚同志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论,说明了我对双方意见的看法。郭月争、王若水二位同志已经对我提出了反驳。我为了答辩而草成此文,内容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是还须商榷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贵刊1984年第1期上发表的《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不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一文,我看过了。文章作者认定,王若水是把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的。他不同意我这个观点,从而提出了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三月六日,董新民同志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发表了《略论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我们发表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一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我们反复研究了董文的全部观点,感到他的基本看法,仍然是不能同意的。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得以深入进行,我们再作此文,以继续就教于董新民同志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五月十二日,王若水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实践的目的是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一文,阐述了他对于“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实践的成功或失败”问题的基本看法。今年二月十二日,王若水同志又以《认识论不要忘掉了人》为题(此文见  相似文献   

5.
列宁提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采取了“斗争”而抛掉了“统一,由此产生一系列理论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后果。毛泽东继承和发挥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而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同斯大林产生分歧。苏联《简明哲学辞典》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应用于“根本对立的现象”,这就是否认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讨论,实质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杨献珍同志说他从来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不符事实,因为他在1958年的文章中不但断言只有唯心主义者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且断然否认思维和存在可以有“同一”的关系。他提出矛盾和的同一性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混为一谈”,这实际是反对把矛盾的同一性应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有矛盾的同一性。在“合二而一”问题上批杨献珍同志是错误的。用“一分为二”否认“合二而一”,就阉割了对立统一规律。只承认“分”而否认“合”,只承认斗争而否认联合,这样就产生了“斗争哲学”,它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忆王若水     
章世鸿 《学术界》2007,(2):236-239
著名哲学家王若水病逝五周年了,往事还历历在目。若水1948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且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的一切哲学文章都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指针,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党报理论编辑的职责。“文革”期间,王若水受到“四人帮”迫害。“文革”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理论,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和劳动异化的观点,反对在学术问题上采取垄断的态度。王若水的离去,也许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离去。  相似文献   

7.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答孙春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三月下旬接山东省济宁地委党校教研室孙春山同志来信称:在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对第二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同志们理解不一,难成定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命题,明明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同于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论点,但为何对这一命题要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肯定?诚然,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而且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并且是实践把二者沟通起来;但这能纳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之下吗?……现在是否人们把这个“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把这个唯心主义的命题,硬要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呢?马列原著人们已经学了几十年了,对其理解,应该有个定论。我们的理解不知对否?……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贵刊七九年第六、九、十一期,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文章,我们认为这是为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做的一件好事。杨献珍同志是哲学界的老前辈。他是在所谓“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论战”中和文化大革命中受打击迫害很深,受批判又无法申辩的老同志。现在,政治上给他彻底平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历史是以过程来展开的。回头去看,当年杨献珍同志提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理论问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论坛》1993年第6期刊登的卜延军同志的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新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了新的解释。本人认为卜文(以下简称卜文)的阐释多有不当之处,特提出与之商榷。 物质和精神或者存在与思维谁第一,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物与唯心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我们把它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其它一切问题都要以此为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虽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帝国主义垂死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帝国主义垂死性的问题,我的基本观点已经发表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论断过时了吗?》一文中(《红旗》杂志1981年第7期)。由于篇幅所限,对有些观点的论述并未充分展开。文章发表后,又看到有些同志就这个问题发表的文章或讲稿,感觉到在有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这里,我想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把某些观点加以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泛滥于哲学领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从反映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歪曲与贬低的言论,颇为时髦。在这方面,王若水的《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年7月12日、8月9日)与杨春时的《也谈文学的主体性与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年8月23日)就很有代表性。本文仅据这两篇文章所涉及的几个有关反映论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几乎所有对反映论提出异议的论者,都注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王若水与杨春时同志也是如此,并且据此把从马克思到列宁的反映论思想描述为一个每况愈下的过程。王若水同志认为,列宁的观点与恩格斯相比已有“变化”,更“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含义就是“世界可知不可知”,因而它的作用则在于依据对“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的回答,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秦淮沙同志在《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上已撰文对此提出了否定意见。本文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并就王金福和陈启曾两位同志的商榷理由进行一点分析。〔注〕一诚如秦文所说,确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全部的立论根据,是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等于“世界可知不可知”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互相等同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王若水、撒仁兴等同志认为思维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中。诸松等同志则认为:这统一体是实践(见“理论与实践”今年五月号),并且认为:如果承认思维和存在共处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社会生活这一统一体中,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结论。那么,究竟那一种观点正确?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学术月刊》上看到杨献珍同志有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三篇文章,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杨献珍同志是我国理论界的老前辈,二十多年前由于坚持自己的理论学术观点,惨遭党内那个“理论权威”的迫害。现在他虽已年迈,但为了繁荣学术文化,仍积极参加学术争论,这种精神和勇气,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杨献珍同志在三篇文章中,都提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同一性”和“等同性”的翻译问题,并坚持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整本书都是批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本文想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决议》的时候,许多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摒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概念?”这里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九六七年十月九日,在《红旗》杂志的一篇题为《大立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的社论中,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样一种概念化、标准化的提法。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六日,在“两报一刊”的题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周年》的编辑部文章中,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第一次把这个“理论”概括为六个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被那个“理论权威”用政治批判压了下去。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始终没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过看法,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与外界隔绝了十多年。在今年六月号的《学术月刊》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杨献珍同志的一篇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杨献珍同志在文章中说,杜林、林彪和“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都借助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我们很同意这一看法。杨献珍同志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不可能有唯物主义的理解,更不可能有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理解,肯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理论是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展开的。在《小逻辑》一书中,他批评了哲学史上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三种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看法。 第一种是指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主要是指唯理论,这是一种“素朴的态度”。它虽然主张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坚持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但是“它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却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以认识真理,即可以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前面”。黑格尔认为,旧形而上学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有限的单纯知性的思维”,它只是运用有限的、抽象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去表达具体真理,因此,它对无限的、绝对的真理的认识是独断的、片面的。尽管黑格尔所说的无限真理或具体真理是指“灵魂”、“世界”和“上帝”,但是,他关于孤立的、片面的、无矛盾的观点不能把握“具体的同一性”的阐述,却闪耀着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可看作是批判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18.
自从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不仅越来越多的人都来重视和关怀形象思维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形象思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正显示了“四人帮”粉碎之后,学术界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由于人们从毛主席的这封信中,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形象思维的光辉理论,因而一般说来对于形象思维这一人类思维的存在,不太有人怀疑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形象思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自一九六六年第五期《红旗》杂志发表了郑季翘同志的《在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之后,就基本上被迫停止了。直至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才又展开了较大范围的热烈的讨论。今年第一期《文艺研究》又发表了郑季翘同志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释文艺创作》一文。郑季翘同志的文章,重申了他过去的观点,对前文写作和发表的历史背景作了说明,并补充和阐发了他不同意关于形象思维的提法。这些都有助于问题的讨论。但是,遗憾的是郑季翘同志对自己过去那种极左的不是同志式的与人为瞢的态度,以及由此造成  相似文献   

20.
普遍思维的构成新议杨惠臣《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发表了钱学森同志《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后,理论界出现了思维科学理论研究的热潮,钱老关于思维科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对打破这门学科理论研究的僵局,启发研究的新思路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感到许多学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