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中国社会,面子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功用,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的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荣辱心理、传统的家族社会等方面息息相关。而面子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于中国的影响却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3.
"面子顾虑"可说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面子"是社会给予的正面价值,"失去面子"不只失去原有的生活特权,也等于被社会所排斥。高端旅游的产生符合了"有面子"这一需求。本文从面子的定义着手,阐述了如何利用人们的面子需求开发和促销高端旅游产品,最终在消费者获得面子的同时促进高端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7.
权力是社会科学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其对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还较有限。本文拟以权力为自变量,以炫耀性/实用性产品的购买意愿为因变量,探讨中国情境下权力对炫耀性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启动高权力的被试更愿意购买炫耀性产品;面子意识在权力与炫耀性产品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人应该实现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个梦就是自己能干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又秀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都曾留下丰富的精神矿藏,静待我们去全面发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了解"面子"的一般性内涵和情景性内涵,重点研究了反映性测量模型(RM)和形成性测量模型(FM)在测量"面子"构念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测量模型的稳定性和对"面子"变量的解释能力。通过系列研究,证实了面子的反应性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稳定性;而形成性测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面子的文化内涵。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面子"内涵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型面子观较强的消费者具有积极的亲社会消费动机,从而对绿色产品产生更强的偏好;而社会型面子观较强的消费者则对不具有亲社会属性的奢侈品产生了更强的偏好。 相似文献
12.
13.
众生皆有“面子”。每个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是从社会关系中增强自己的“面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的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于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社会角色不同,决定了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面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社会影响和面子视角的冲动购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个个体的冲动购物研究比较多,但是他人陪伴情境下的个体冲动购物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中国人他人取向特征明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面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社会影响理论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面子理论为基础,考察社会影响倾向和面子倾向对他人陪伴下的个体冲动购买的作用以及面子在社会影响倾向和冲动购买中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法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规范性社会影响倾向对冲动购买有正向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倾向和护面子倾向对冲动购买有负向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倾向通过护面子倾向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冲动购买.最后,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少.中国人他人取向特征明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面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社会影响理论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面子理论为基础,考察社会影响倾向和面子倾向对他人陪伴下的个体冲动购买的作用以及面子在社会影响倾向和冲动购买中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法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规范性社会影响倾向对冲动购买有正向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倾向和护面子倾向对冲动购买有负向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倾向通过护面子倾向这一中介变量间接 作用于冲动购买.最后,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一、面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类都具有维护自身形象的本能,由此产生的面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反映,然而这种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尤为繁盛,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指出在我国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社会文化的影响。1.耻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基于基督教文化产生的罪恶感文化不同,西方罪恶感文化主要通过宗教作用在每个人内心植入一套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困局并不是市场化取向的医疗体制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本身要改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造成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
《管理世界》2017,(9)
面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对道德的要求影响人们实施道德行为,并促使人们对道德进行关注。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和实验室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道德受胁时的消费行为决策偏好。一方面,本研究使用眼动仪设备记录视力正常的被试在阅读不同类型道德冲突情境(自我vs.群体)时的眼动过程,并通过对眼动指标进行分析,测定被试在面临道德冲突情境时的认知加工差异;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结合实验室实验法进一步探索启动了不同类型道德受胁(自我vs.群体)的被试对生态产品产生偏好的条件、边界及心理加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启动道德受胁的启动范式存在边界条件,即启动的刺激材料所涉及的道德行为必须是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不是涉及个人所在群体的群体利益时,才能成功启动道德受胁;第二,个体的护面子倾向也存在边界条件。即,在不启动被试的自我肯定时,护面子倾向在道德受胁对生态产品偏好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而当启动被试的自我肯定时,个体在面临道德威胁时,其通过护面子倾向影响生态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消失。本研究丰富并拓展了道德心理学和面子文化在营销领域的研究,对相关企业制定道德营销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