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其干流上游老哈河源自河北省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海拔1729米)。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注入渤海。全长1394公里,流域面积为20.16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运用熵权法测度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国数字乡村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中部地区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长缓慢。中国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省份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而山西、陕西、辽宁和吉林等省份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且网络中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国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净溢出”板块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净受益”板块位于东部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位于中部地区;“经纪人”板块则零散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加省份间数字乡村发展的联系强度,而地理距离增加对数字乡村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和东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年鉴编纂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年鉴《新译世界统计年鉴》,于1909年由奉天图书馆出版。据笔者查阅辽宁省图书馆、档案馆和沈阳市图书馆的藏书,全国解放以前,包括伪满时期,在辽宁和东北地区编辑出版的各类年鉴就有24种105卷次之多。特别是1931年4月,由东北政务委员会所属东北文化社年鉴编  相似文献   

4.
由辽宁师范学院、大连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联合召开的东北地区中国古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五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大连市举行。东北三省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出版等七十二个单位的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5.
程伟 《理论界》2004,(3):5-6
中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以“增量先行”为基本特征的渐进式道路。东北地区(尤其辽宁)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存量巨大,在渐进式改革方案中被设计为“置后安排”(不是“滞后”)。实践表明,渐进式改革是源于初始条件的理性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宏伟绩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紧紧抓住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抓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目前已经进入到快速推进的实施阶段。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仅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之后的又…  相似文献   

6.
李金华 《学术研究》2022,(5):73-81+177-178
中国主要制造产品产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省份。中国制造500强企业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在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分布与企业数量的分布一样,很不均衡,东部、中部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较小。中国先进制造百强园区也是更多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百强园区较少,拥有的先进制造生产能力较弱。未来,中国制造业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制造现代化,推进东西部制造产能协调发展;壮大制造行业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国际顶级品牌;加大力度培育中西部地区“小巨人”企业,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延臣  赵慧萍 《理论界》2005,(7):117-117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为加快推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关键看辽宁。一、振兴辽宁一靠人才,二靠科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调整提升辽宁产业结构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的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没有人就不会有科学技术。辽宁虽然拥有较雄厚的人才基础,但是也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失调和能力性缺欠。”辽宁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紧缺,集中表现为紧缺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8.
程义伟 《理论界》2008,(7):142-143
辽海画派广义是指上世纪50年代以后,辽宁中国画坛众多风格中的一个集合体;狭义是指辽宁中国画坛上足以代表新的时代创造的一种“东北画风”。辽海画派的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极为不利.为此,东北地区必须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最终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国作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是中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以及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背景下,促进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新形势下德国与东北地区投资合作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和宏观经济放缓削弱投资者信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准入和投资环境的担忧,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且面临融资挑战,以及本土工资成本上涨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政府应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环境,提振企业投资信心;深化优势产业,挖掘新兴产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发挥中德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作用;加强伙伴省州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展;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外引内育力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一般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清朝入关后,为了维护所谓的“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全面封禁的政策,使东北成为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东北移民迅速增加。迅速使东北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新兴开发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经济近代化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建国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总之,在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赵延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这个战场不但开辟最早,而且坚持最久(...  相似文献   

14.
1905年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胜国,日本攫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同时在辽宁开始了鸦片走私活动,并制定了最初的鸦片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这一政策,在辽宁地区公开种植罂粟,在奉天建立鸦片烟膏制造厂,从事鸦片制品的生产和买卖活动,并建立了推行鸦片侵略政策的专门机构。在当时的辽宁主要城市中,烟馆林立,狼烟四起,一片衰败景象,可以说辽宁是日本实施鸦片侵略政策的初始地和重灾区。日本侵略者在辽宁乃至东北推行的这一鸦片政策,不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以实现"以毒养战"的目的,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给辽宁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清代燕行使者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重要内容。燕行使者在清代东北地区文化交流活动集中于政治制度、市肆商业经济、文学艺术及医药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全方位再现了清代东北地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样态。从“小中华”意识到北学思想的影响,中朝两国之间交往活动的主客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文化交流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结合域外的全新视角审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揭示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心态及社会变迁,呈现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下清代东北社会文化从单一封闭到多元互动、从排斥反抗到融合共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辽宁史学如同中华民族近百年史 ,发展之路崎岖不平。自清末至“九·一八”事变 ,金毓黻和他的史籍是杰出代表。日伪统治时期实施奴化教育 ,史学研究遭到扼杀。新中国建立后迄 2 0世纪末 ,是辽宁史学快速发展、成绩辉煌的 50年 ,出版史学著作 50 0多部 ,发表论文 40 0 0余篇 ,在清史、史学史、奉系军阀史、甲午战争史、东北军史、军事后勤史、“九·一八”事变史、中国改革史、东北民族史、东北地方史、辽宁考古学及满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新世纪 ,要使辽宁史学持续发展 ,更加繁荣 ,需加强四项建设 :即更新观念、形成团队精神、造就大师、研究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祝然 《江淮论坛》2012,(5):21-25
《哈尔滨诗集》是现代日本作家室生犀星于1937年前往中国东北地区旅行后创作的诗集。作品中,他有意回避“国策文学”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以诗人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对于中国东北的几大城市进行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辑刊》2007,(1):119-122
辽宁省与朝鲜半岛特定的地缘经济联系,决定着朝韩经济战略调整与辽宁对外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辽宁对朝鲜半岛贸易往来的战略调整是关系着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东北振兴以及辽宁省内部经济的发展、辽宁在“十一五”期间实行“走出去”贸易发展战略和“五点一线”全面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实施、美俄日等贸易大国对华贸易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成绩比较突出的领域.为了使古代文学研究跨上新的台阶,当前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和探索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向度的研究.仅就地域文学而论,东北的古代文学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十分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东北文风不盛”.如果我们能够从仅仅着眼于汉族文学的单一模式和线性思维中解脱出来,用多民族的中国文学观观照东北地区的古代文学,情况则就大不相同了.我国古代的东北是一个整体,其地域范围大体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即生息繁衍着号称“东北夷”的许多少数民族,其生产方式.生法方式与中原地区丛事农耕的汉民族多有不同,例如南宋诗人美夔的《契丹风土歌》便生动地描绘了契丹民族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面:  相似文献   

20.
李晗 《理论界》2005,(5):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体制转轨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愈益突出。这一背景决定了在讨论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成因时结构解释的主导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结构性与体制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城市贫困成因解释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成因作综合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