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享利·詹姆斯是一位素有争议性的作家.首先是他的归属问题,英国文学史将他列为英国小说家,美国文学史却将他列为美国小说家.更突出的分歧是表现在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基本评价上.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反映的生活面“太偏窄”,“根本谈不上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有的批评家甚至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碰不到的人”;还有人指责他的作品文风雕琢造作、情节进展缓慢、辞句冗长繁琐,常使读者“厌烦到不愿拜读的地步”.但他的创作也得到过当时的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屠格涅夫等人的关注和赞赏,更为后世的一些欧美作家、批评家所推崇.不少美国当代评论家都认为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是革新小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先驱,是西方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一些英国学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是可以与狄更斯相媲美的“文学大师”;更有人提出:“在英语世界里,我们还能找到谁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能够超过他?”人们对詹姆斯如此关注,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的评价又如此悬殊,可见他并非一位寻常的作家.与同时代其他一些欧美作家相比,詹姆斯确有他种种独特之处.如:他虽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他却没有扎根于本国土壤,做一个“马克·吐温式”的地道的美国作家;他素来对欧洲文化传统和欧洲一些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愤怒和冷默的作家”① 的独特风格 ,批评界也对他“好像迷恋上了暴力”② 表现出迷惑和不解。余华自己的解释也让读者满头雾水 ,因为余华自己承认 :“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③ 如果抛开作家和批评家的指引 ,到哲学家那里寻找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情形 ,也未可知。一、他人的死亡与我的死亡  在《活着》这部被余华自己称为“高尚的作品”④ 的小说里 ,余华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里一个地主少爷经历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部小说如果用“死着”来命名…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1888年在给作家哈克纳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我认为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恩格斯的上述评论属于文艺社会批评的范畴。以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华文文学界,以俗而能雅的话语系统复活历史、重现历史,并且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高阳。在20世纪后期的30余年时间里,高阳沉潜于历史风云和小说迷宫之中,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超拔的艺术想象力,创作了60余部长篇历史小说。高阳历史小说“部部脍炙人口,兼及史实与趣味,质量之丰美,堪称现代历史说部第一人”①。与一般的通俗文学作家不同,高阳反对将小说当作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自觉地把历史小说创作看作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他曾坦陈自己的创作动因:“知识分子逐渐了解自己除了关心政治,还有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海禁…  相似文献   

5.
<正> 许地山(落花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奇和怪出名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能就他小说的选材做些初步的探讨。许地山小说的选材之广是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从缅甸仰光绿绮湖畔的佛教青年会,到北京城里被人弃忘的拣破烂的农妇;从漂泊流离在印度的被抛弃的商人妇,到混迹于军队而后又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山大王;从沧州船头的老寡妇,到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赴海身亡的老科学家,假仁假慈者费总理的会客厅,为伦理道德而议论纷纷的街头小巷,大家闺秀的楼阁,东野先生的“别墅”……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一齐汇集到作家的笔端,他以他那一支富有才情的笔,绘画出一幅幅五光六色、斑斓陆离的图画。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识流代表作家,致力于小说艺术的创新和实践。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同20世纪初英国传统小说技巧彻底决裂。她认为,现实主义作家“偏重物质”、“不注重精神”的创作方法写不出真实的人物,因而也就抓不住生活的精髓。在她看来,现代作家的真正使命是要“按照那无数的印象原子坠入人们头脑的本来次序去记录他们”,亦即让人物的情感、意识、思绪等不通过叙述者和评论者等外来媒介而直接源源流出,让作者“无踪可寻”。小说《邱园记事》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变革…  相似文献   

7.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表现,历来是小说作家艺术创造的重心所在.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的台湾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不少成功的人物形象.由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对相类似的社会生活与人物的共同关注,也由于他们思想观念、艺术追求上的相接近,所以光复前20年间累积起来的众多人物形成了若干形象系列.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东洋奴——皇民迷形象.对之展开现象描述,进而探索这一系列形成的原因与具有的意义,无疑是必要的.一 皇民迷及其皇民意识,是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政策的产物.纵观日据时期的台湾小说,出现于作家笔下的皇民迷们有三个基本的特征:1.奴颜卑膝较早出现的东洋奴形象,是《光临》(杨云萍)里的保正林通灵.小说写他一心一意想要巴结伊田警部大人(日据时期的警察分局局长),劳心费力地筹备了丰盛的家宴,可大人偏不肯赏识他的一片赤诚,令其“扫兴极了,懊丧极了”,却依旧不敢有任何怨言,只是自慰道:“费了三块多!——但却是不打紧的.”与林通灵比较,《放炮》(陈虚谷)中的老牛要“幸运”的多——他请的日本户籍大人真川居然肯赴宴来了.于是作者写他“急转过身来,脱下头布,点着头,连叫真川大人请坐,奥请坐”.等到孩子不哭了,他才稍许安心,紧忙哈哈大笑,夸奖孩子“还算乖巧!内地人(日本人)的囝仔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成长一样,有它的童年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古代神话不同,它所描写的对象不是那样远离现实,任凭幻想只在神的世界里驰骋,使那些神话人物那样难以为人理解;它和产生在“《庄》、《列》之前”、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的《汲冢琐语》也不一样。它将幻想和现实之间拉近了距离,不再注重对“和凡人不同的”“古来建大功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他迅速写出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情节连贯的中篇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紧接着他又写了长篇小说《虹》和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本文题目中把《虹》、《路》和《三人行》称之为《蚀》的“后延”,这不仅指它们的写作时间是在《蚀》之后,而且主要指《蚀》三部曲和后来的三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关系、情节安排和结构设置上有明显相似之处,本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即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0.
《远去的驿站》里的“驿站”是人生途中的精神补给地,是精神的驿站。整部作品充溢着主要人物甚或次要人物的精神追求,它们共同汇聚成了“驿站”的多采、丰富与深邃。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活是这部优秀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得力于他对人物无限的崇敬之情;得力于小说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得力于他在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情节中塑造人物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06,19(4):16-2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一九二九年底写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开始,巴金解放前后共写有八十多个短篇小说。在巴金的整个小说创作中,这是一个不小的量;与其他现代小说作家相比,他的短篇小说不但产量丰饶,且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我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说,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描写与表现始终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巴金的短篇小说正是以描写和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他曾经说过:“作为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相似文献   

14.
喻镇荣 《晋阳学刊》2003,(1):105-105
鲁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说,他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人们历来认为《狂人日记》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是指日记体的形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狂人日记》还有一种“特别的格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了解人物由于客观现实的作用而引起的大脑的反映活动。它力求避免作家直接片面进行评论和叙述,而由人物直接表白他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活动。《狂人日记》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内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文艺的春天到来,我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逐渐流行的总体倾向,那就是作家们的视线在更多地转向人物的“内宇宙”。这类让读者感觉面目一新的作品更加强调从主体、理性、个性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认识、探索、感情、命运乃至情绪、感受、憧憬、梦幻、追求等,把“内心的真实”当作更高也更理想的美。这样,审美视角便发生了根本的自“外”而“内”的位移。 与传统小说——那些按时间顺序、有头有尾、结构谨严、情节清晰、读起来饶有兴味而又不太费劲的小说相比较,作品的重心已明显由纪事(人物的外部)进入到人的自身主体(人物的内部世界)。 在我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全知全能地在向读者讲述故事、品评人物、进行扬善贬恶的教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来显现,至于“所思所感”则要么一片空白,要么用“寻思道……”几笔带过。就连《水浒》中的七星聚义、武松打虎这样矛盾焦聚险象叠出的名段也概莫能外。 在外国,巴尔扎克等的古典名著更是不厌其详地去精细描述城堡、街巷、房舍、陈设、民俗、家世、服饰、车马等,冗繁得连自然主义大师左拉有时也认为难以忍受。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中的“黑色性”,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海勒的小说人物展示了人类在精神对抗物质的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死亡威胁面前挣扎着生存下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人物产生了对时空的错乱感.尽管死亡是海勒小说的中心主题,但是死亡并不是其作品的最终归依点.海勒的小说总是蕴含了“再生”的希望,可以被称为“充满希望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也是海勒区别于其他黑色幽默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英语小说中对“中国”的认知 ,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华人地位的改变以及作家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而在特定历史时期及个体的层面呈现出不同态势 ,但希望有一个强盛统一 ,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站在华人身后却是不同时期华裔作家在不同文本的共同表达。八、九十年代后 ,华裔英语小说中的“中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写作资源 ,成为华裔作家区别于非华裔作家的一块独特的想象空间。华裔写作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华人对中国认同上所发生的种种衍变 ,也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反观自己的镜象  相似文献   

18.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9.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对小说有这样的论述:“有诚意的小说家应该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试管里的化合物,动笔之前,紧记菲力·史蒂维克讲的那句话:‘目前没有一种艺术比实验小说更具活力’。”①澳门作家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说家,他“生平最怕听到人家说我写的东西像某人的作品”,他说:“我从来不模仿别人。”②他虽然只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却锐意创新,敢于实验,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从印支半岛的腥风苦雨中走来,又踏进现代光怪陆离的港澳都市。湄公河畔的宗教传说,高楼大厦里的芸芸众生,都融入了作家的魔笔,经过一番过滤、…  相似文献   

20.
一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在其众多人物中,总是自成为一个人物系统。作者是通过一定的人物系统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一切思想以及他所反映的特定生活的意义。因此不同的小说由于它们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作者的艺术风格,它们的人物体系也各不相同。例如《水浒传》里的人物就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前者是草莽英雄、江湖好汉,后者则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帝王将相。李逵和张飞尽管性格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不同个性的人物。小说的人物系统是一个综合各个因素(包括环境)的有机整体。研究一部小说的人物系统,人物结构,对我们完整、总体地认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以及它的社会效应,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