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功能"与"审美":人物解读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通常粘附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将功能性人物的分析方法和审美性人物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是解读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认为人物是情节的主导,刘再复更是把人物在叙事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推到了极致.他认为,人物在叙事文本中可以突破作家的先验结构自主地活动,而且其自主性愈强愈能显示其活力.而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叙事文本在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之前,一般是以讲述故事情节为主,只是到了后来,人物才在叙事作品中成为被凸显的对象.所以,本文认为,文本在叙述中可以彰显人物的审美形态,也可以回到叙事本体以讲述故事情节为目的,人物并不一定就是情节的主导.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立论,指出读者在审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时候,由于具有格式塔的完形一简约心理,在心理动力场的作用下以审美中介即结构人物为参照系,使它们原有的审美价值发生动态心理转换,使人物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文本外增殖。两类人物同读者审美心理上的追求形成“异质同构”关系,这体现了人性中两个不同层面并非孤立的本质,性格在文本外的模糊化使两类人物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回忆性叙事中的"我"通常会分裂为意识主体的"我"和经验主体的"我",前者是对叙事有基本控制权的言语主体,而后者是提供感知和认识的人物主体,言语主体和人物主体在文本空间互相交流形成时空对话.CIN四空间模型和Brandt&Brandt的关联空间构建为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的对话意义分析提供了认知理论基础:建立两个基本的输入空间--以过去时间为基准的经验空间(蕴含经验主体的声音)和叙述当下的言语空间(蕴含叙述主体的声音),将其合成空间与关联空间相结合形成对话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公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由扁平人物过渡到中间人物,由中闻人物过渡到圆形人物,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这是公安文学兴盛的标志,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闯关东》通过"悬置"与"逆转"的话语修辞,"功能性"与"心理性"人物观相统一的人物塑形,时空交错的场景设计和多重意象营构的审美策略,将观众带入美的空间,而成为叙事建构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在叙事交流中,任何一名读者都不可能接受一个对他来说没有语义真值的叙事文本,这是叙事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从可能世界的通达性理论来看,叙事虚构世界的语义真值可以依据现实世界得到求证,但更多的是依据叙事文本内虚构世界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判断。虚构世界语义的"内指性"特点赋予了作者充分的创作自由,他们可以尽情地营构叙事文本中的故事与世界。叙事文本中事态的语义为真,是相对于其所处的虚构世界而言。处于不同叙述层中的事态,即使是"否叙述",它的语义在其所处叙述层的虚构世界中依然为真。叙事虚构世界的文本内真实性使得叙事得以在文本中建构出由不同风景和音景组成的可能世界。读者徜徉其中,听声看景,感受虚构世界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叙述似乎简单得不必定义:叙述就是讲故事,这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但仔细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叙述的定义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在现代学界中意见冲突严重。一部分逻辑与语言学者拥护"宽定义":只要讲述"事件变化"就是叙述,那样叙述就包括化学实验报告、地质演变等科学描述;一部分叙述学者主张"窄定义":叙述中的主人公必须有目的地行动,达到某种效果,那样叙述范围过窄。适当的办法是采用"中间定义",即叙述文本中的事件必须卷入人物,只有这样,叙述才具有充分的人文性和伦理性。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