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淼 《理论界》2007,(6):4-5
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遗留影响,我国公民文化建设面临巨大困难。为此,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完善民主政治、积极培育主体意识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描述中,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公民的规则意识作为公民意识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中最基本或核心的要素,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诚信意识、正当程序意识、合法权利保护意识、积极守法精神和权利滥用.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着重体现在:权利意识、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意识(正当程序意识)、权利的节制意识(控制权利的"超前消费")、自觉守法意识、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尚未普遍确立,是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优越性,决定其能够为伦理秩序和法治秩序提供最有力的根本性内在支撑,进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推动精神文明上新台阶和法治国家早日建立,就必须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并推进其意识形态化,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5.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大鸣 《学术研究》2012,(6):33-37,159,1
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正在以各种诡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化多元性的所谓实存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主要立基于表述者的自我意识,而作为异文化的他者的在场则时常被忽略。因此,重新审视文化多元性的表述方式,增进"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正视"他者"的存在,是全球化背景下维系文化多元性存续所需要积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21,(2):107-117
全球化背景下人口与文化的跨族群流动融合使文化的民族性边界变得模糊,一些跨地区、跨族群的华语作家的写作因而表现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困惑,比如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和张翎,香港作家李碧华,以及跨越藏汉文化边界的大陆作家阿来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书写了文化“杂交”的第三空间,解构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却因为没有稳定统一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边缘的或幽怨的文化心态,因为身份认同的困惑而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非同常人的具有精神症候的人物形象。作家自身尝试过解决文化症候之道,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则进一步提出解决之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认同,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准则,以血缘亲情为凝聚力,以“团圆”“和合”精神来迎接“游子”归来,构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自信。这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是全球化时代跨族群文化交流时应具备的一种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其中,对文化竞争的推重正日见其深.文化竞争信息作为国家竞争情报体系的一部分,对于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和关注文化竞争信息巳成为世界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高翔 《学术探索》2006,(6):74-81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全球化作为时代的主题,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全球化产生的原动力何在?其发展趋势如何?又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除了经济的融合外,我们还应该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世纪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符合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吗?本文致力于将这些问题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放在经济基础与文化同构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性研究,以期得出合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黄岩 《人文杂志》2008,(1):170-176
全球化正在形塑出一种新的劳工政治,当阶级话语在西方日益沉寂时,中国沿海地区崛起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对工人阶级话语的挑战,通过对海内外学者关于工人阶级意识和反抗特点的文献梳理后提出,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已经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国家组合主义的劳工保护理论正在面临着跨国网络力量和劳工抗争意识觉醒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世界迎来了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也相当分裂:1945年后建立的以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已于数年前同现实脱节;亚非新的地区格局影响微弱,进展缓慢;在欧洲,欧盟作为一个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八国集团似乎已经过时,二十国集团则显得臃肿。所有这些因素将美中两个大国推向前台,未来能够将世界凝聚在一起的架构体系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的价值观能对这一事业做出贡献吗?  相似文献   

12.
“社团式”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的型塑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规约和克服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法治秩序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重建.因此,要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基础上,培养普遍的信任理念,为法治秩序提供伦理基础;重塑社会信任主体,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信念;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法治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社团式"社会资本,推进法治现代化.只有这样,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