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营利组织通过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参与国际民间交流,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筹措困难、结构不合理、行政色彩浓厚以及社会公信度不高,成为制约我国非营利组织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必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力度,推动社团的整体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加快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相似文献   

2.
邱莉 《东岳论丛》2007,28(3):32-37
随着中国福利制度的转型,非营利组织在福利多元化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和政府也在不断互动中建构新的合作关系,而这种互动和建构必须在一定的制度背景和政策空间中进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制定的政策也直接影响其在社会福利框架中的位置及长远发展。所以,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分析应成为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组织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华  付爱兰 《东岳论丛》2005,26(2):172-174
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大系统 ,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产生危机 ,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危机。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其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面临的危机在不断增多。只有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危机管理 ,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最终实现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4.
扶贫攻坚、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营利组织因其特有的优势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制度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农村扶贫项目就是非营利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个极好例子,它揭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存在一个强大的非营利部门这个道理.创造条件发展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有益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非营利组织民营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营化作为行政改革的一种手段,已出现了全球化趋势。非营利组织的民营化是在行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非营利组织民营化必须遵循三大原则:政府的领导性定位;尊重非营利组织的特殊属性;竞争对垄断的替代。  相似文献   

6.
进入转型期,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衰微,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整合机制。而近年来大量涌现出来的非营利组织,其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和作为社会中间层的地位,使其能在转型期的社会整合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积极补充,以充分调动社会与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有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为此,需要建立社会救助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作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治理,并拓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8.
激活非营利组织发展新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非营利组织与新经济的涵义;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激活非营利组织、发展新经济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由单纯的西方概念引介和国外研究视角的模仿逐步转向本土现实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视角:市民社会视角;法团主义视角;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视角;社会资本视角;合法性视角;社会转型视角。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及动力机制;基本特性;运作困境及解决对策、经验研究。今后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1.加强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系统性研究;2.注重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本土化研究与思考;3.深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理论性研究与创新;4.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5.强化微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世强 《理论界》2013,(4):174-177
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包括很多组织类型的庞大组织体系,公共利益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中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政府对公共利益组织实施特别的管理及优惠待遇,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最近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公共利益组织立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体系划分存在很大问题,可以依照公共利益组织和一般非营利组织的划分方式,对非营利组织重新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之一是政治合法性思维特点不同。西方以思辨理性为主,中国则表现为浓重的信仰理性。中国上古三代时期的政治合法性思维具有鲜明的原始宗教信仰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提升了其中的理性认识,至西汉时代则达成了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性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化信仰理性的政治合法性思维特点,以及相关的恩宠政治文化性格。恩宠政治文化性格主要表现为,浓重的政治信仰促成了强势的政治权力崇拜;人们的最佳生涯规划是介入体制,获得君权恩宠,分享权力与利益;以及在社会层面的政治情感、心态等深层结构中,形成了遍在的"造神"情结。这些特点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仍然存在,需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李熠煜 《人文杂志》2004,(1):162-169
近年来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较快 ,而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够。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自身广泛社会资本的运用 ,基层政府对农村的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及农村精英的参与。农村的民间组织能协助政府治理乡村 ,是农民自身的利益表达机制。但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无论从微观上提高公民个体的政治素质,还是从宏观上转变整个国民的政治价值观,开启民智、民悟,政治文化都为政治文明提供了主体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历来就是一种“道德型政治文化”,政治生活附属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后者的展开便是前者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来说,当务之急是形成新的价值系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客;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切实铸造文化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4.
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分析高校教师队伍构成特点入手,探索和掌握工作规律性;在基本肯定的同时,还应客观地认识这支队伍存在的某些特有弱点。历史上知识分子群的一些旧习气和老毛病还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产生惯性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这支队伍形成潜在影响。做好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清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坚持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才能发挥应然的战斗堡垒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可以从价值引领、主体塑造、制度规约三重向度加以展开和深化.在价值引领向度上,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文化健康发展,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注入丰厚的文化滋养;在主体塑造向度上,锤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在制度规约向度上,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法规执行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坚持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才能发挥应然的战斗堡垒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可以从价值引领、主体塑造、制度规约三重向度加以展开和深化.在价值引领向度上,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文化健康发展,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注入丰厚的文化滋养;在主体塑造向度上,锤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在制度规约向度上,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法规执行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辐射功能、育人功能和创新功能,促推大学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制度性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模式,这一制度的创新性值得肯定,但是也有必要认识到这一制度存在着调整与发展的必要。分析这一模式的制度性缺陷,通过研究瑞典模式的特点,提出瑞典模式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在中国的命运--从"经济学帝国主义"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谈论过“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一现象。帝国主义者,侵略扩张也。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不过是取帝国主义之特征,状经济学之品格,是对时下经济学大肆“扩张”、频频“入侵”其他学科领域的态势的一种戏称。自然,政治学也是其“侵略”对象之一。经济学抢政治学的饭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很久以来,看到中国经济学者运用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概念来解释国家起源、制度变迁、产权改革、意识形态这类十足的政治问题,或运用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投票悖论、选民与官僚行为、政府决策、政府失败这类典型的政治过程,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