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宗教性,这主要体现为对历史的敬畏,希望不朽于历史,相信历史的公正,即敬畏性、不朽性、公正性.导致历史意识宗教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具双重职能:记录历史事实,讲求秉笔直书;维系人伦价值,讲求善恶褒贬.前一职能是包括中国史学在内的一切史学都具有的职能;后一职能则为中国史学所特有的职能,它承栽着类似其他民族多由宗教承载的东西.秉笔直书与善恶褒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意识的宗教性.另一方面,秉承士人精神的优良史家和社会的认同,是这种宗教性历史意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中国传统史学虽有类似于宗教的功能,但其毕竟不是宗教,所以中国人历史意识的宗教性也就不那么纯粹、地道,而带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袁国兴 《北方论丛》2003,3(6):18-25
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儒家化的亚宗教性质承担了人的终极关怀使命。近代开始.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倾向有意排拒了儒家思想化体系,“舶来”思想意识中也漠视了宗教的有效成分,这是当代中国化建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欠缺。现代学发展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薄弱,当代学中武侠小说等的涌现,从不同侧面认证了这一历史吁求。中国学一直在寻找可以负载相关内容的现代言说模式。  相似文献   

3.
解读“天人合一”要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 ,而不能望文生义。“天人合一”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古代观念中人与神的关系 ,是一种宗教意识。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 ,即殷周“天命”观念、汉代“天人感应”观念以及宋明“天理”观念。  相似文献   

4.
年命意识是孔子现实主义人生意识的表征。孔子通过对年龄精微细致的阐述,具体而独到地规划了现实的人生过程,以确保其伦理价值生命观的实现,从而使儒家具备不同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生命观和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的新质,并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生命意识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全球的宗教观念和仪式如此复杂多样,以至从一个单一的概念框架难以理解宗教。本文的任务不是试图在这里定义宗教,而是要揭示进入宗教的与自然世界的传统联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古代的联系为世界宗教可以在回应我们当代的环境危机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提供了洞见。也就是说,世界宗教可以有助于激活某种生态意识。这样一种生态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可以重拾、重估、重建世界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可分为三类:宇宙意识,人自身的意识,政治意识。本文从人类关于现实世界、关于人类自身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和政府的意识的样式出发,分别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发展。人类意识三个层面的理论,将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包括理解中国的宇宙哲学、中国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文章涉及并分析了《易传》中的本体论和创造力哲学、儒学中的个人和人类社会、《孟子》和《礼记》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本体论思考;墨学中的天志和兼爱、道学中的存在与变易的辩证关系、法家学说中权力与秩序的政治意识、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民主等。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树东 《天府新论》2009,(3):140-144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基石性的生存意识.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具备生态意识,最大原因无疑是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危机,是现代文明导致的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全面崩解.当然,生态危机的现实刺激只是促使人们意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但是要确立生态意识,还必须寻找相应的思想资源.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思想资源有三个:西方文学和生态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和生态思想,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此外,那就是作家受到的大自然的直接熏陶.  相似文献   

8.
儒家典籍中的哲学伦理思想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历史积淀,对其进行译介是确立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在译介过程中我们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以往的儒家典籍的译介的梳理发现,传统的译介实践常常是以外国译者为主体,以"西方中心"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从而导致了儒家哲学思想被割裂和扭曲.在文化自觉意识的观照下,儒家典籍的译介应以中国译者为主体,在"文化平等对话"的理念指导下,采取异化的阻抗式的译介策略,这对弘扬和传播儒家文明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方各民族美学最大的一致性是对生命永恒的赞美与热爱、以生命为美的意识、对永恒的崇拜。东方美学之所以有如此特点 ,主要是因为它以注重生命的东方宗教为土壤 ,东方宗教为艺术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灵魂观念与生命意识是东方所有宗教的原始观念 ,是东方美学的思想基础。东方民族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和生命转化。他们相信轮回“业报”——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候不到 ,时候一到 ,一定要报。埃及人相信人有五个灵魂 ,古埃及国王法老之所以要让人们把他的尸体制成木乃伊放在金字塔中 ,就是因为他相信他的灵魂还会回到他的…  相似文献   

10.
展龙 《北方论丛》2012,(1):93-98
元明鼎革之际,一大批士大夫高扬儒家道论旗帜,恪守忠义观念,坚决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并通过"死节"这一极端方式践履了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为拯救元王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最后的努力。然而,他们的忠义精神和死难行为并不能阻止元王朝的覆亡之势,元明嬗替的历史洪流最终淹没了他们"我元进士,有死无二"、"虽非进士,但亦忠魂"的生命呐喊与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元朝与高丽国的藩属关系决定了高丽文人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较强的高丽本位意识.本文以高丽最重盛名的文人李齐贤为例,通过对其诗文著述和政治经历的考察,认为高丽文人普遍在政治上以特殊的陪臣心态坚守民族本位,思想上既接受儒家传统立场又强化家邦意识,文学创作上则在立足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流露出明显的本土观念,从中可以窥见高丽文人面对中原王朝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3.
高硕 《兰州学刊》2014,(1):18-22
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意识与董仲舒之后的"制度化儒学"不同,其本意是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每个人应在自己的位置上施行权力,同时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先秦儒家提倡的等级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在社会等级意识、家庭等级意识中,更是处处彰显人文精神,先秦儒家还主张用"权变"的思想对待等级意识。先秦儒家的等级意识与人文精神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并且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今之天下,一通商之天下”及“中外通商有益”论等命题的问世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形成的基本表征.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的基调是:振兴国内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围绕着国内市场的振兴,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在参照国际市场体制的基础上畅言机器生产拓利源、号召集聚资金兴工商、呼吁重商护商求富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性措施.与此同时,洋务时期的中国人也积极鼓动开展出洋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多方面揭橥了商人素质近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世界市场意识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以求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自强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曹婉丰 《理论界》2013,(3):165-167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通过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在充分消化吸收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套以"天"为基础的宇宙本体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思想体系。在这套系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背后,贯穿其中的正是历史意识与道德意识及其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互动关系。人们在历史里寻找道德的根据,同时又把历史诠释成道德的历史。无论是道德的历史还是历史的道德,其中都存在一个演进的规律,这个演进的规律就是天命。天命是王道的本体依据,王道是儒家的终极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权利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是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步觉醒.但从整体上看,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公民权利意识水平和层次较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色彩,同时又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传统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现状呈现出过渡性、多维性、变动性及矛盾性的复杂特点.要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应致力于现代法治观念的培养,推动我国公民权利观念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历史之中。人的历史存在不断地刺激人的意识,从而形成了人的历史意识。随着历史与神话及宗教的疏离,历史意识便日益昭示出清晰的结构。人类历史意识的产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而又同时促进人类的进一步觉醒。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历史意识的结构、起源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8.
蔡德贵 《文史哲》2007,7(6):130-138
中国远古先民有一个独立的上帝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否定。儒家向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泯灭了天(上帝)和人之间的界限,因此儒家没有一个至上神的观念,不可能形成神学宗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贯彻了中国思想史的始终,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无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史。儒家的宗教性在其道德宗教方面,其主旨在于妥善地处理天和人、人与人、人的内在自我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儒家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人的"意识",而且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意识"的出场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他们同时指出,如果片面地夸大意识的作用或者不适当地运用意识,都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观念决定论的问题就在于只看到了人的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一面,而忘记了人的意识本身并不是纯粹的,而是深受物质"纠缠"并植根于人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这就是意识的"实践路径",而人的意识与人的生活正是在辩证的发展转化中实现和解与统一的,这就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文化中,传统与道统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换言之,人的生命也就是文化的生命,人是连接传统和道统的生命纽结,人的生命的延续也就是文化生命精神的历史延续.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在自身生命里就表现为文化生命与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