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赵政权与西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2,(3):91-98
羯胡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族群,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本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引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佛教产生于印度而在西域广泛流传,已融入了诸多西域民族的文化因子,再由西域传入中土,主要传译者是西域僧人,从而促进了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讲经的"格义之法"是融中土思想于佛经教义,般若"六家"之学是佛玄合流,西域名僧鸠摩罗什重译大小品弘性空之学,更体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过程.说明西域与中原自古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西域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外商     
唐代的外商介永强7──9世纪,大唐帝国境内活跃着众多的外国商人。史书所记,往往不辨国籍,概称"胡商"、"贾胡"、"胡贾"、"蕃商",或称西域胡人、西国人,或仅言胡人。外商是唐代商人队伍中特殊的一大群体。对此,学界尚无专文系统论述,本文拟就唐代外商(1...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植物名"胡×"式词义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宏姣 《西域研究》2003,(3):103-107
本文在分析“胡”字意义的基础上 ,详细辨析了古汉语植物名“胡×”式的四种词义类型 ,并指出 :以“胡”冠首的古汉语植物并非都来自西域 ,“胡×”表示“来自西域的×”只是其中一个较大的词义类型  相似文献   

5.
北魏之前,西域胡乐已在内地流传。凉州作为胡乐东渐的第一站,对促进汉魏雅乐与胡乐的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初期,宫廷音乐本用胡乐。立国既久,汉化渐深,统治者遂大力推崇雅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但北魏雅乐终不免戎华兼采、不辨雅郑,杂入了大量西域胡戎乐。这一有悖"礼乐治国"之状况,却推动了中古音乐从"教化民众"向"娱悦性灵"理念的回归;北魏文学更是吸收西域胡戎乐曲辞之悲凉意蕴,经艺术提升,变悲凉为壮美,文人乐府诗因此出现了瑰丽壮美的风貌。西域胡戎乐曲辞的自由体式,亦为文人诗歌吸收,促进了文人歌行体诗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考古出土的敦煌悬泉汉简,论证汉代丝绸之路涉及的西域胡商与物品交流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体现了以官方使节与民间客商混合为代表往来的难得细节,不仅对汉代丝绸之路作了再认识的回应,还指出出土文献既有不可替代的证据珍稀性,又有碎片化疏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稽胡(山胡)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稽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土生土长的独自形成,的一个部族。它的主体部分既非匈奴后裔,也非西域胡种,不过后来羼入了少数的匈奴和西域胡的民族成分,故亦不妨称它为“杂胡”。稽胡是山居的农业部族,“语类夷狄”,其风俗习惯与匈奴、西域胡异,人口众多,社会组织是部落制。  相似文献   

8.
狯胡与050401.gif (338 bytes)     
据<晋书>记载,在西域焉耆、龟兹一带,公元3~4世纪存在着一个叫"狯胡"的部族.关于其族属,有学者认为"狯胡即是羯胡";亦有学者以为"狯胡"可能是北匈奴余部.笔者通过对"狯胡"人口规模、武器装备、生存策略和族名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他们可能与后世的(口厌)哒存在族属同源关系,并因之对(口厌)哒早期历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对区域文化的宽容认可,经西域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人口迁移,带动了文化交融和对主流中原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唐朝“胡汉一体”的格局,成为唐朝西域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在西域多元文化中占据引导地位;中原文化成为西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趋向;婚姻文化中的胡汉通婚之风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10.
一、西域商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商人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历代王朝多实行重抑商政策,商业被视为末业,商人受到歧视,不得为官.到了宋代,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商人可以为其子弟购官买爵,蕃商中也有人入仕为官.尽管如此,蕃商从政只是个别现象.商人的政治地位在元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西域商人活跃于政治舞台.早在蒙古国建立之前,西域商人就来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据《元朝秘史》卷6记载,铁木真在合剌合勒只惕会战失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中原地区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域少数民族戏剧,尤其是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其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以输入中原的西域胡文化中的乐舞戏剧为依据,梳理了汉代、南北朝、隋唐以及元各个时代西域胡文化之乐舞戏剧在中原的发展、呈现。通过此种阐述以期对异域文化中的戏剧因素有所认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原戏剧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12.
曾玲玲 《西域研究》2004,(2):94-100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 ,收集正史、诗文、笔记小说中四例凉州胡人乐伎的相关史料 ,剖析其中所蕴涵的地域因素及文化信息 ,借以说明该类胡人对唐代胡乐东传之贡献。本文认为 ,唐代凉州胡人乐伎所展现的凉州乐舞文化 ,虽渊源于西域乐舞 ,但个中的创新既反映中西乐舞的融合 ,也证明西域乐舞传入中国以后发生了变异 ,对此凉州胡人乐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胡桐一词的词源与古代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中的"胡桐"一词与内地的桐树毫不相干,唐代颜师古关于"胡桐"词源的错误解释,影响甚大,延续至今.该词很可能是由音译而来,可能源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Tohlak"(汉语音译为"托和拉克").胡杨树在古代楼兰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喜惠 《船山学刊》2015,(2):95-101
西域乐舞大量传入唐朝,乐舞作品主要有《胡旋舞》、《胡腾舞》等,乐器有羯鼓、筚篥、鸡娄鼓等。此外,大量西域乐人也纷纷东来,他们也把西域乐舞艺术带入了中原。这些进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对唐代乐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许序雅 《西域研究》2012,(1):1-10,142
在唐代,中亚九姓胡通过朝贡、上表请臣等方式向唐朝效忠。他们的朝贡大体上分成三个时期,即618~655、656~712、713~772年。显然,中亚诸胡入唐朝贡的频率和时机,与西域的政治形势及唐朝国势的盛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第一时期,中亚诸胡力图摆脱西突厥控制;第二、三时期,九姓胡和拔汗那力图以唐朝为依托,抵御大食的侵犯,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唐朝则通过册封,把九姓胡中的康、曹、石、史等国纳入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中,实现抵御大食东侵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时两次征伐大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帝好宛马和"欲侯宠姬李氏",都不过是派李广利出兵西域的诱发因素,实现"图制匈奴"和"灭胡"的边疆战略才是此次出征大宛的根本原因.征伐大宛的决策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匈奴势力西移,汉朝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努力均告失败的形势下,进兵西域就成为"图制匈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据《晋书》记载,在西域焉耆、龟兹一带,公元3~4世纪存在着一个叫“狯胡”的部族。关于其族属,有学者认为“狯胡即是羯胡”;亦有学者以为“狯胡”可能是北匈奴余部。笔者通过对“狯胡”人口规模、武器装备、生存策略和族名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他们可能与后世的哒存在族属同源关系,并因之对哒早期历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在河西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他们人数众多,时叛时降.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对河西地区影响深远,使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呈现出多种民族聚居的居民结构.  相似文献   

19.
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3,(4):91-97
中国早期的一部分狐怪故事逸出了狐狸故事通常的发展轨道,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由于“狐”在中古语言中常常作为对胡人的歧视性称呼,早期一部分狐怪故事反映的是文化偏见下的西域胡人形象。实际上,那些貌似怪异的故事情节曲折地反映了西域胡人的生理特征、文化习俗、技能特长与生活境遇。如果我们对这类小说加以审慎处理的话,它们将是十分珍贵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云南地当西南“丝绸之路”要道,与西域诸国的交通联系由来已久,故远在伊斯兰教兴立前的汉晋时期,西域胡商即分陆海两路循道而至永昌地区,并逐渐深入腹地。唐宋以降,西域胡人的入滇活动已明载于史籍,除经商者多有涉足,被掳至者亦不乏其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他们应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主。因此,云南回族的最早来源,无疑始于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