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顺利结束,相关快速汇总数据也已经公布。依据全国和各省最新发布的主要数据公报,对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普查关注的焦点,不仅首次及时地在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了人口流动数据,而且第一次披露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据;人口流动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人口地区分布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6%,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5.
清代科举人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人口是我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的不断延续,在社会上形成一批批科举人口。清代,科举人口分布于城乡各地。这是一个成份复杂。社会参与广泛的阶层。笔者试图通过对其构成、数量、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活动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其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宝树 《南方人口》2003,18(3):23-28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指出城市人口郊区化与农村人口城市化共同加快推进,是上海人口再分布的主旋律;上海人口城市化仍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外来人口对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实质上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2000~ 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31个省市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分析了就业、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受城镇化、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主要受就业、城镇化和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在总体上,就业和城镇化对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增长起阻碍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由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为了减缓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减缓人口老龄化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宝树 《人口研究》2002,26(6):47-54
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 ,主要呈现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人口扩散 -集聚流高强度辐合于近郊地带等特点 ;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重构过程。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 ,对浦东新区街镇社区人口的社会重构现象作了多侧面的分析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城乡分布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为20,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比1964年的18.4%提高了2.2%,比1953年的13.3%提高了7.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状况是: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8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1949—1982年我国城乡分布图于下: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市化的差别效应和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宝树 《南方人口》2001,16(4):9-12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必须充分注意城市化的城乡差别效应。本文从生育率、文化素质、就业和人口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差别人口学效应 ,提出了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人力资源协调开发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对近年青岛市外来劳动人口状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根据"敞开大门、城乡兼顾、平等对待、有序流动"的原则,提出改善管理、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战略。如何重新认知和甄别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模式、方向与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要求改变原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老思路,走一条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也进城"的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新道路。在政府的城乡统筹战略的带动下,真正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并最终从心理上实现市民化的人口结构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合理假设,还原了理想人口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理想效果和适当经济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较好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城市化水平低下源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缺乏连续性;等值的人口增长率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作用大于等值的经济增长率的推动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和人口数量过大的状况是导致表象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背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口结构(Population Composi-tion)又称人口组合,是指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则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延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搞不清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劳动人口的部门和职业结构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各种相互关系就无从谈起。所以除了分析人口的自然和机械变化,了解人口的分布状况外,进一步研究人口的各种结构对弄清国情,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加速现代化事业的进程,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十年改革对我国独特的城乡人口二元结构有所冲击,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从而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判断目前城市化水平?看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过高估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最近几年,许多人鉴于统计上造成的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过低,就把城镇市区农业人口、市辖县总人口,都算是城市人口,以此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不应该的。如在《当代中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493页上的统计,1982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仅为20.8%,只过了3  相似文献   

17.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土家族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规律,合理布局和迁移发展土家族人口,本文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现状资料,通过地区间对比和人口密度比较反映土家族人口分布状况,并分析总结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在分析土家族人口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将土家族城镇化水平分布与土家族人口分布、全国总人口分布及全国城镇化水平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总结土家族城镇化水平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未来我国分省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动态模拟的一种多因子确定性模型,解析了初始城市化水平、城乡自然增长率差异、农村人口转化率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导出了城市化水平动态平衡的充分条件;作为这一模型的应用尝试,并以农村人口转化率为控制参量,预测了我国各省未来60年的城市化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 人口城市化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口城市化进程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者要协调、稳妥地发展。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统一体,它是以一定的空间和自然环境为依托,高度集中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