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对联合国的建立、发展、成就和当前的困境,作了高度的概括与分析。作者指出:世界格局正处于一个新旧转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导致过去被两大阵营所掩盖的一些矛盾逐渐激化;冷战终结后,世界仍未安宁,一个不安宁的社会使联合国不堪重负!联合国将背着沉重的包袱,带着人类的希望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标准与时期划分的几社看法,提出应以各种政治力量和诸种内外因素形成的‘合力’作为划分世界政治格局嬗变分期的依据.文章认为,战后40余年(1945-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45年──50年代末为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抗争时期,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初步出现时期;80年代-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时期.文章还对“均势”是相对稳定、力量对比变化引起的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以及“综合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都,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相互依存”隐含着美苏双方在核对抗时代寻求生存的基本诉求。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从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凭借着核威慑这个“万灵药方”,谨慎地维护各自的安全,使核威慑时代东西方关系缓和与对抗并存。①随着两大阵营内部矛盾的加深、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兴起,美苏核对抗的成本逐渐加大,收益减少,国际影响不断减弱,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苏核力量对比的消长,促使美苏最终走出核对抗的困境。本文通过对制约美苏核对抗关系各种因素的分析,论述美苏核对抗困境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冷战与两大阵营对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使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局面:欧洲列强势均力敌的传统均势格局已被打破,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崛起,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立的新格局。 战后初期两极对立的格局渊源于雅尔塔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的开放态势及实践价值庞耀辉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程业已表明,本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具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就是冷战结束──以"马尔他会议"为标志宣告了"雅尔塔协议"所形成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已经消失,世界格局在剧烈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对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阐述了新科技革命导致各国实力的不平衡,引起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新科技革命加快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周期;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转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帝国的垮台为东亚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国际大格局,朝鲜战争是一场由内战而引发但带有地区性战争特点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热战.在这5年间的东亚政治格局演变形成过程中,多种类型的国际关系交错并存,国内政治斗争同国际关系密不可分,参预国众多且差异较大等特征,使东亚地区成为冷战时代的热点地区,也是全球冷战时代结束而东亚地区步入后冷战时代的要因.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敌即友或敌友共存,它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冷战格局的大动荡。中美关系缓和与尼克松访华,是在美苏两大阵营大重组的过渡时期出现的重要事件。对美国而言,实现中美关系缓和,与扭转美苏争霸中的颓势和维持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优势相契合。对中国而言,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符合其外交回归理性务实和整顿国内政治乱局的需求。因此,中美首先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等中间国传信,实现初步试探和两国互动,完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其次通过巴黎渠道和纽约渠道的高层面对面会晤,基本构建互信和初步合作,最终推动了尼克松成功访华。虽然中美之间的多条秘密渠道各有特点,但是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下,中美关系实现解冻并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东升西降的变化。长波理论视角强调国际经济格局的这一趋势性变化受制于全球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演变。首先,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陷入了利润率下降趋势和技术活力衰竭叠加的长波下行期。为了应对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新自由主义体制分别通过金融化和空间修复来逆转利润率下降趋势,这推动了东升西降格局的逐渐显现。其次,中国积累体制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后迅速崛起,短期内缓解了发达国家的长波下行期,但长期将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价值分配格局的变化。面对百年变局充满不确定性的演变轨迹,推动利润实现与重大产品创新从而促进我国利润率的回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东升西降的变化。长波理论视角强调国际经济格局的这一趋势性变化受制于全球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演变。首先,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陷入了利润率下降趋势和技术活力衰竭叠加的长波下行期。为了应对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新自由主义体制分别通过金融化和空间修复来逆转利润率下降趋势,这推动了东升西降格局的逐渐显现。其次,中国积累体制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后迅速崛起,短期内缓解了发达国家的长波下行期,但长期将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价值分配格局的变化。面对百年变局充满不确定性的演变轨迹,推动利润实现与重大产品创新从而促进我国利润率的回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主要角色的各个行为主体经过分化、组合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力量配置状况。它是各个主权国家制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作了一个总的估计:“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格局的研究方兴未艾,炙手可热。研究探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格局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与环境保护,似乎是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然而,当我们注意到当今国际关系新特点及环境保护的全球意义时,不能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的思考。首先,现今国际关系中是否存在允许全球性环保问题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其次现存国际关系中,环境保护问题是否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今后的国际交往有何影响?目前的合作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都是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一、当今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九十年代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多极世界已成为新时期国际格局的定势。“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失去了像…  相似文献   

13.
西欧是政党政治的发祥地。20世纪以来,西欧政党格局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民主党从受歧视、受压迫的反体制的革命政党转变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政党并登上西方政坛,推动西欧政党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促进了西欧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西欧国家的政党通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多极政党格局演变为两极政党格局,同时,出现了传统左右翼政党的中间化发展趋势。两极政党格局的形成,使左右翼政党可以通过选举,有序更替,轮流或联合控制政权,实现了政党政治的平衡发展和有序运行,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长期稳定,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国家建设,从而使西欧成为当代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福利国家组成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冷战前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南南矛盾”等 ,其中 ,以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东西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冷战后期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转向美苏争霸 ;冷战结束后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美苏争霸演变为超级大国称霸和主要大国反霸。造成冷战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增强和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国际环境对毛泽东放弃这一理论有着重大影响。首先 ,面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 ,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使毛泽东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其次 ,苏联方面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和行为 ,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为可能。再次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更坚定了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纪念冷战结束15周年15年前的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那面印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旗在瑟瑟寒风中徐徐降落。它向世人宣告一个超级大国——苏联走到了尽头,同时标志着二战以后左右世界格局的冷战正式结束。冷战的关键词是政治,而最终决定两大阵营命运的却是经济。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遭遇了瓶颈。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自我反省,向经济注入更大剂量的市场化因素进行自救;苏联和东欧,终因固守旧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但是 ,在 19世纪 70年代之前 ,日本的行动受到中国、俄国乃至后来其他西方列强的制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地区性的矛盾已不是孤立现象 ,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远东的局势。由于德国的崛起 ,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列强的对远东政策。美国对远东政策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另外 ,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所以 ,在远东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国际环境 ,勾结西方列强 ,一步步实现了其吞并朝鲜的野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作协批评,而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新格局:作协批评逐渐走向衰微,而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其他诸种批评迅速兴起。通过梳理这一变化,本文认为,文学批评今后会进一步走向多元互补格局,而在这一格局中作协批评仍会占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战后出现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击碎了美国战后亚洲新秩序规划,使美国的“中国蓝图”成为泡影。对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美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即“不承认、不接触、不通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经济封锁,对包括新中国在内的国家实行“禁运”。中国政府随即展开了机智、灵活的反“禁运”斗争。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经济集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经过50年代—70年代的发展,特别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际“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国际经济向多极化与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区域性集团化正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当前,各种层次不同、内容各异、大小不一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已有几十个之多,遍及欧洲、美洲、中东、非洲等地。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