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韦克难  黄玉浓  张琼文 《社会工作》2013,(1):56-64,152,153
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主导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出现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轻社会服务、轻社区文化与精神建设的现象。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没纳入救灾体系,缺乏制度性建设;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缺乏合法性;社会工作服务无固定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性;社会工作服务基本靠外来援助,缺乏长期性;社会工作无统一服务标准,缺乏规范性;社会工作服务注重预防与恢复,缺乏发展性等。通过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可以操作的一定模式,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办社工机构为服务主体、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伟  李可 《社会工作》2009,(20):16-18
“5·12”汶川地震灾区安置工作全面展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经验,社会工作作为以服务困难群体为天职的专业,在长期的灾后重建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以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社区自我管理“弄堂会”的开展为例,来分析上海社工首批队员对震后安置社区的介入过程,期望为今后安置社区的社工介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灾区安置工作全面展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经验,社会工作作为以服务困难群体为天职的专业,在长期的灾后重建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以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社区自我管理"弄堂会"的开展为例,来分析上海社工首批队员对震后安置社区的介入过程,期望为今后安置社区的社工介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儿童作为受灾中的弱势群体备受关注,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有能力也有责任介入到灾后儿童救助的行动中,并有望成为核心力量。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运行与发展以4.20雅安地震灾区为例,以儿童服务站为依托,提出了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灾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和丰富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模式的几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9.
郑小蓉 《社会工作》2008,(22):51-52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是眼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社工的专业优势能够为灾区学校提供有品质的服务,促进灾后学校重建与发展。灾后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确保项目的服务品质,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章以参与直接服务的经验,以被援助学校的工作实务为个案,探索有效介入灾后希望学校开展学校社工志愿服务和确保服务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日本3.11大地震后,各种专业组织、社会福利组织致力于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有力佐证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的护理管理在震灾救援中的巨大威力。针对震灾的社会工作,需要注重以个人援助为主的护理管理,与以地域社会为主的网络相结合。在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上,需要社会工作把医疗和团队结合起来,通过加深相互之间的配合,建立在灾害医疗援助小组(DMAT)或日本医师会灾害医疗团队(JMAT)进行治疗后开展生活援助的机制。在社会工作中导入与灾害医疗援助小组同样的体系,平时就要培养好应对震灾的社会工作者。注重培养社会工作者应用现存的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动员、调动灾区以外地区的社会资源的能力。重建受灾者的社区,非常有必要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以往的居民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区域综合援助中心,配有保健师、社会福利士(社会工作者)、主任护理经理。以区域综合援助中心为主来开展灾区和灾区以外地区的社会工作者互相合作的"区域综合照顾"。在生活圈里重建各种组织机构的网络,社会工作者在各自的生活圈内,以地区的需求为基础,制定解决这些需求的计划,动员灾区居民参加,力求实现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机构的组织化,并在各种组织、机构的合作下进行实施推广,为社区复苏提供援助,促进地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的网络建设,从而形成地区的组织化。  相似文献   

12.
刘小霞 《社会工作》2009,(22):44-47
灾后社会重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合力。来自灾区群众的本土志愿者,是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源力。本土志愿者队伍的培育,有利于发掘当地资源,带动受灾群众参与灾后重建,提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加快灾后重建进程。要多措并举,建立当地志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协调管理机制、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专业性和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松 《社会工作》2012,(9):49-51
灾后农村社区的发展受限于村民们参与度。社区组织能够迅速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壮大社区发展主体,提升社区资本存量,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进而推动社区的发展。然而,社区组织能否参与灾后农村社区发展,需要多层面制度空间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1,(18):41-4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生性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在四川灾区集体亮相,显示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后恢复重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在于从内部挖潜。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通过嵌入四川理县灾后重建,在向内生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探索了一条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为当前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关于两种模式的差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区别要素资源的来源性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下,基于内外源动力的视角,对比分析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以便深入探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区域经济发展须由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结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发展时期区域经济面临的约束条件决定了其发展模式中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的对比;不管区域发展初期存在多大的差异,区域经济最终都会逐步走上外源力量和内源力量融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Both earlier and current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appropriate modes of delivering retirement provision have tended to underestimate both the inherent adap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ities of the national provident fund (NPF) model. The essence of this model is found in the welfare salience of the possibility of synergy between the NPF's direct (retirement provision) and indirect (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 roles in developing political economies. Diffusion is found to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PF model from Asian origins and in its subsequent retention in a limited number of states. NPF "success stories" are few in number but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given their 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impact, the latter currently underlined by further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NPFs and by recently renewed prospects for regional diffusion of the model.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elfare outcomes achieved through the creative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NPFs underlines the potentiality for NPF-led development within "pillarized" retirement provis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问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孙志丽 《社会工作》2009,(20):19-21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灾后社会关系重建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但也许是受“脱离理论”的影响,作为微观层面的老年人的行动研究视角被忽视了。笔者作为一名社工亲临Q安置社区发现,培育并发挥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对灾后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具有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可云 《创新》2007,2(2):26-32
建国以来,中国的区域战略经过了五个阶段的转变,目前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环北部湾区域的发展与合作对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中国区域战略变迁过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讨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方向和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与方向,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应该置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北部湾地区首先需要加强内部合作,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