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一”,“浑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畴,“大一”或作“太一”,“泰一”,实与“道”,“一”及“太极”同物而异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属天道,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而最终演化为天帝,“浑沌”由“大一”而来,则主要指向人类社会,属人道,是关于社会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人(皇,黄)帝。人类社会乃由浑沌为始,一步一步分别,一步一步开通。分化浑沌,则男女有别,是礼现出,告别蒙昧,则排除血婚,是礼事现,战胜野蛮,则夫妇定位,是礼形生,礼器成。而随着群臣有正,上下,贵贱,等级有分,则礼制确立。于中是中国历史由浑沌,而三皇,而五帝,终于实现三代文明,总之,礼生于分别,成之文明,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按照列宁的观点,范畴或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本能人和野蛮人面前的自然界是一团不可分别的浑沌,自觉的人和文明人则运用范畴概念把自然现象区分开来了。因此,范畴概念的形成直接来之于人们向周围世界“询问什么”以及“以何种形式询问”,也就是人们把“什么”作为对象从浑沌的自然现象中提升概括出来。所以,关于范畴或概念的限界规定,将内在地包涵一个民族哲学思维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3.
“性别文化”是与“性文化”涵义不同的概念 ,指男女两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性别文化在上古神话世界有着鲜明的印迹 ,世界各国的神话都经历了由女性生殖崇拜到男性一统天下的演变过程 ,并在发展演化中印映出社会文明对“性”的差耻心和“性禁忌”。神话世界折射出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身生产从企望到审美的心智历程 ,最终形成的道德约束 ,是人类为保证自身健康繁衍的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当代中国的新美育,既要理论上回归“生活美学”,倡导一种崭新的“生活美育”,而且也要在践行上走向一种革新的“观赏文明”,最终其整体的目标就是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审美不仅是一种“文明素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人权”。“观赏文明”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感性标志,要从“观赏文明”的建构来走向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不是“生态文明”,前者是基础性自然与人类环境的良好基础,而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更高的文明性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5.
作为张载与二程的门人,吕大临的思想既显示出道学理论指向的共性,也有独具一格的个性。由解释《中庸》而得出的“中者道之所由出”,集中地反映了吕大临以工夫贯通本体的理论特点,而“通经践礼”则既表现了他通过义理重释和社会教化以复兴儒学的努力,也呈现出将经学和礼学融入身心修养之“为己之学”的道学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质”概念的确立对于研究西方本质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本质”的探讨势必要追根溯源到西方古典 哲学时期,但是西方本质主义哲学并非一开始就确立了“本质”概念,它是随着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万物本原追求的发展,经过 柏拉图的努力,最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确立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研究奠定了盛行西方千年的本质主义.通 过分析西方古典哲学时期各家“本质”概念的理论内核,鮮明展现此时期“本质”概念形成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可以说呈现为伦理和治理的一体两面性。中国农业社会呈现出的等级统治特征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而作为社会治理伦理基础的纲常伦理,其型构要素则有待于进一步澄清。伦理精神的历史形态由人的存在境况决定。在农业社会,人的存在境况是神祇本原的神人同在,纲常伦理的宗旨是“为了神祇”。家族是培育纲常伦理的现实社会基础,通过“移孝作忠”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儒家学说是纲常伦理得以建构的政治哲学基础,核心要义是“三纲五常”。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人们需要审视纲常伦理的神祇本原、家族本位和纲常教义,以便重建社会治理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明”概念在东(主要指中国)西方何时出现,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较西方为早,但对“文明”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西方人。关于文明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主义和平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思想体系由“德”、“仁”、“礼”、“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德”是人类行为的至上公理、“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伦理、“礼”是人类行事的具体规范、“和”是人类关系的目的状态。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是这个特点,使中国式的和平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广泛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两个源流?威廉姆斯(R.Williams)1983[1958]认为关于文化的思考开始于产业革命时期,当然,作为启蒙思想的产物,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古已有之,表示人类智慧所达到的程度以及道德水准,但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文化和文明已经开始被描述为完全对立的概念。如果说文明是技术的革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官僚化等这些人类社会的外部表象,那么文化则指的是人精神活动的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提起“文化”仍给人以“高尚情趣”感觉的原因。把这一语意推广开来的最著名的评论家是阿诺德(M.Arnold)。人们对产业化进程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2.
对霍克海默、阿多诺而言,启蒙的辩证法就是理性历史的辩证法。而对康德而言,人类理性的再次觉醒就是启蒙。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都是理性再次觉醒的过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进而得出结论:那就是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为神话。启蒙精神不仅包含着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同时也包含着由文明再次进入野蛮的退步过程。这就是神话与启蒙相纠缠、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蒙昧时代母权制的形成是自然的,群婚与对偶婚条件下的婚姻家庭伦理还没有被打上私有经济利益的烙印。野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庭革命,推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专偶婚制转变。文明时代的小衣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权社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曙光,但男女完全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财产私有制的扬弃,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对女性繁衍后代的无限崇拜的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度,走向以男性为主导的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女性经历两重天的社会待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们对于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天性,给予了人类无限的力量。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抱有极大的热忱,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研究亦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的一开始,学者们就给予女性主义和妇女解放以明确的肯定和支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5.
贾谊不满汉初的乱政 ,鉴于秦的暴政而力倡礼乐教化。他远慕周文 ,近思孔子 ,学承荀卿 ,融汇道、法、阴阳、墨 ,联系实际的政治问题 ,构建起了一个较完备且具有操作意义的礼学体系。本文以《新书》为主要文本 ,着重对贾谊的礼义思想进行研究。认为 ,在哲学层面 ,贾谊通过涵摄老庄的道与韩非的德而完成了礼的本体生成构架 ,使作为外生性与规范性的礼有了形而上的依托。贾谊礼义思想颇有原创性 ,不但打开了儒道合流的基本方向 ,也极大地推进了对礼学思想的发展 ,这些一直不为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16.
“甘露帧”即汉语中的“水陆画”,在韩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甘露帧”分为上、中、下三坛结构。综合考察韩国现存“甘露帧”之图像内容,并分期对其风格论断,画面运用具有典型化特征。受画师的风格,地方风格因素的影响,多样的图像发展,其画面又不断形成新的画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炎帝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这一名号是一个通称,指代的是北方黄河流域某个重要部落中的历代首领。炎帝传说自战国流传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地域文化杂糅于一体,在"时"与"空"的层面上完成了层累积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科学性。炎黄二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炎黄子孙"的称谓蕴含着不同区域文明在与中原华夏文明渗透交融后最终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素地。  相似文献   

19.
论周易哲学与度量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是河洛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指导原则。中国古代度量衡理论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春秋,定型于西汉,成熟于东汉。周易哲学"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则贯穿于我国度量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这种具有鲜明东方思想色彩的度量衡制度,在世界度量衡史上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是古代世界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环中国海的视野克服了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错误海洋观。传统史学以中原遥望四方、从陆地鸟瞰海洋的中心自居,代表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古代帝国的话语,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共存的史实,造成海洋文明史认识上的边缘、附庸和汉人中心论的偏颇,无法捕捉到海洋世界的真实历史及其人文价值。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人文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南岛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是失忆于汉文史籍的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土著生成的考古证据。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段落,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瓷之路、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