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李桂明 《南方论刊》2010,(1):I0002-I0003
深圳市宝安区是个工业大区,人口众多,全区清扫保洁面积6586.46万平方米,其中市政道路清扫保洁面积2458.94万平方米,社区清扫保洁面积4127.52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面积1020.7万平方米。在宝安区从事清洁服务企业有71家,全区环卫工人有12003人,日处理垃圾4500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城市规模盲目外延式扩张 ,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1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增长过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2 耕地非农化和土地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据国土资源公报报道 ,2 0 0 2年我国建设用地净增加 4 0 9万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 1 9 6 5万公顷。 2 0 0 3年新增建设用地 4 2 78万公顷 ,占用耕地 2 2 91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3 2 7万公顷 ,增长 1 7% ,2 0 0 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 2 5 …  相似文献   

3.
《南方论刊》2011,(3):I0036-I0037
大冲村位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区东部,改造项目用地面积达68.4万平方米,是深圳乃至广东省目前最大的旧改项目。通过城中村的改造,推动大冲旧貌换新颜,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冲居民生活品质,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为这不仅是大冲融入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一步,也是大冲人实现世代梦想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和城市用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土地管理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来考虑。一般说来,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范围的土地。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其使用情况包括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机关团体用地等。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土地的利用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土地承载着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具有较高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生产、生活要素布局的不合理,将会推动城市建设规模盲…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遇到的困境主要有二:一是如何将粘附在户籍上面的福利功能剥离出来,二是如何将粘附在土地上的保障功能剥离出来.要走出这两大困境,一是可通过政府土地财政解决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由此产生的成本在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如何分担的问题;二是要修改现行的土地法律,允许农民进城转为市民后放弃土地耕种但可不放弃土地权益,即“放土不放权”,而不是象有些地方把农民放弃土地权益作为置换城市户口的前提.为此,笔者建议在长三角率先试行让农民宅基地指标随人口流动而流动的改革,通过建立宅基地指标库,把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量与增加农民工落户数量挂钩,并允许农民用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市住宅用地集中程度、住宅地产销售面积、住宅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动情况的实证分析表明:自2003年招拍挂制度全面实施以来,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逐步加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垄断特征,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已经成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性壁垒"。  相似文献   

7.
采用指标与模型评价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析可以发现,经济区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超过城市发展速度,农村居民点占地过大,产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供应不足与低效利用并存等.对此,应牢把耕地保护红线,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整合农村居民点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一起来,编制经济区产业用地指南,实行积极的土地供给引导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二级城市发展,推动经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提高,应用相关技术手段实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仍然有现实的影响。地租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地租反映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都可以从马克思地租理论中寻找答案。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施背景下,更需要积极地研究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节作用,根据客观的经济发展需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用地流转:体制内与体制外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是我国目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以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性地权"为特征的体制外流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要素配置效率,但由于受土地固定区位空间的限制,难以形成要素集聚和产业协同优势.而体制内的"地票"交易模式,在城市土地国有产权的制度框架下通过"资产性地权"交易,以稀缺性的建设用地指标为交易对象,在集体资产价值获得实现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实物资产的空间置换和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0.
朱晋 《阴山学刊》2007,21(3):57-61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型,以及多度和重要度等指标,分析了包头市10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格局变化、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发现,10年来包头市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而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是向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存在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必须通过征地才能取得,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可以入市的土地范围,培育建设用地市场的供给主体,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相似文献   

12.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福州市为例,探讨城区工业用地置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在阐述工业用地置换的宏观背景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置换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城区空间结构呈现出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演替次序和明显地圈层结构.国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为福州城市工业用地置换提供了深层社会背景;当地政府、土地开发商、旧有工业企业和社区公众各方的利益诉求驱动城市工业用地置换,其中政府在工业用地置换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跨世纪交通干线建设构想贾兆魁,董锁成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总土地面积约310万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7986万人,分别占全国总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2.3%和7.1%。是一块地旷人稀、资源丰富、前景美好、亟待开发的宝地。一、...  相似文献   

14.
一、全面整理城镇村用地,充分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目前城镇土地利用方面突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行业布局不合理,相当部分高收益土地被低效益行业占用,土地收益无法得以体现,土地最有效使用不能得到实现,如主城区内的大专院校、部队和大型企业用地等;二是土地权属区域不规划,土地权……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经济增长驱动下,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旅游用地是影响土地供需关系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修编规划以解决土地规划中旅游用地的问题。通过分析旅游用地在广西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广西旅游用地的需求趋势,提出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体系中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11,(9):I0008-I0009
南约社区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是2004年深圳农村城市化“村改居”新成立的社区。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9个居民小组,户籍居民621户1839人,流动人口约4.8万,各类工厂企业206家,两级集体厂房物业约64万平方米。社区集体经济正处稳步持续发展态势,居民生活逐年殷实。  相似文献   

17.
改革投资体制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刘江生1993年河北城市人均实有居住面积7.42平方米,若2000年实现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目标,平均每年需建设1223万平方米,总投资134.5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6%。因此,改革住房投资制度、广辟资...  相似文献   

18.
农用土地向非农用土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因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共同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状况会自然形成三种不同的用地格局:市区用地、郊区用地和农村用地。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这三类用地将以定向形式动态变更,使农地不断向非农地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农地非农化过程也以同步甚至超前步伐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NP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化就以加速度推进,农地非农化的速度也必然随之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已逐步进入这一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及其政策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了城市土地资产增值潜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形成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机制的运行效果,其效果主要表现在城市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建立,城市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城市建设资金的增加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同时,论文还从南京市械市土地用地潜力、用途转换潜力以及地价增值潜力三个方面分析南京市械市土地储备潜力,并据此从城市土地储备量以及城市土地储备政策两个方面提出推进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