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内质上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从创作主体来看,柔石是左翼作家中的"现代派";就主题而言,《为奴隶的母亲》透视了人生存在的困境,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蕴;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为奴隶的母亲》具有现代叙事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由于作者能对传统文化真实地艺术地再现,所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民俗品格都显示出了无比的多重性和丰富性。由于作者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诸种传统文化现象,所以对婚俗的描写,既有强烈的写实性,又有震撼人心的审美艺术性。《红楼梦》中为我们描绘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主观的界限是特别分明的,奴隶永远是奴隶、奴隶没有人生的自由,当然更没有婚恶的自由,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曲令人心酸的女奴婚恋的悲歌。“指配婚”、“收屋婚”、“自主婚”,这些浸透了悲剧色彩的婚俗类型,给我们留下了深重的历史沉思。  相似文献   

3.
低调何琳     
《北方人》2006,(2)
1999年,何琳凭《牵手》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2005年,何琳凭《为奴隶的母亲》捧得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主角”,成为今年国际艾美奖9个奖项中,惟一一位提名入围的亚洲人。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包衣奴隶形象。若仔细考究《红楼梦》奴隶的来源,它再现出满族统治者掠夺奴隶及奴役奴隶的种种暴行,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5.
柔石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小说家,他创作了三部中、长篇小说,还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他生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疯人》和《希望》,还有一些未曾结集的单篇,如《为奴隶的母亲》.在他的遗稿中还有一些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就柔石短篇小说创作的演变及其主要成就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黑人母亲杀婴、婴儿还魂的故事,抨击了美国蓄奴制对黑人奴隶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为处于“失语”地位的黑奴找到了声音.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作品主题更加明确,人物性格愈加鲜明.通过分析红色、锡烟盒、树木的象征意义,深入探讨隐藏于这些象征意象背后的深层次主题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反映被典卖的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有三篇 ,《赌徒吉顺》中的吉顺妻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温柔善良 ,逆来顺受 ,而《生人妻》中生人妻性格坚强 ,具有反抗精神。三篇小说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人物 ,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夫权的罪恶  相似文献   

8.
《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五、六期合刊发表了《世界上古史纲》编写小组的《原始社会史与奴隶社会史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若干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本人有不同见解,提出与作者商榷,不妥之处,尚乞指正。  相似文献   

9.
家族——政党(阶级)斗争母题模式,是通过家族生活世相的描写,在文本结构蕴藉社会变革中阶级斗争和政党斗争的历史情态,能使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领悟和建构出家族—政党(阶级)—国家之间丰富的象征母题意蕴.《三家巷》和《红旗谱》是家族——政党(阶级)斗争母题模式最为典型的文学文本.《为奴隶的母亲》《苦菜花》《古船》《丰乳肥臀》等作品不仅以家族生活表达阶级和政党斗争的主题,而且通过母亲形象蕴藉了家族-母亲-国家的象征意蕴,丰富和拓展了家族——政党(阶级)斗争的母题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和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奴隶与农奴的纠葛”问题。多数学者只承认古希腊雅典型的奴隶和古罗马意大利型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奴隶”)是奴隶,至于古希腊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ts)是否为奴隶,古罗马帝国晚期普遍出现的拥有“彼库里”(Peculium)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授产奴隶”)是否为奴隶,古史学界就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王毓铨和郭沫若两同志曾为“黑劳士”的身分问题进行过争论,郭沫若同志称之为“奴隶与农奴的纠葛”。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古史通报》开展关于罗马奴隶占有制崩溃问题的讨论时,在确定拥有“彼库里”的奴隶即  相似文献   

11.
《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是写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典妻题材小说,依照作家的传记性材料从地域文化、个人经验、文本叙事等视角对它们进行再解读:许杰和柔石同为浙东人,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同题材作品;从创作的无意识动机来看,两篇小说都暗含了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尤其是婚恋经验的思考;而在叙事重点和写作风格上两篇小说有些区别,这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文学交往和所受影响不无关系,他们都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但在具体的写作层面,《赌徒吉顺》受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出版的《古代儒家哲学批判(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的作者为了“尽脱旧说,别创新义”(《新探》自序),对《论语》一书作了许多很离奇的解释。其中之一是,据该书作者说,《论语》中的“民”是专指奴隶,“教”字不是令人所理解的教育,而是以“民”为对象的专用词,“教”字只与戎兵攻战之事相联,因  相似文献   

13.
1930年,柔石在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被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春宝娘,她的多重奴隶地位,使这一形象具有鲜明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首先,以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小说主人公春宝娘是统治阶级压迫的奴隶.春宝娘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劳动妇女,丈夫是个皮贩,兼做农活,是插秧的好手,勤劳善做,却无法养家活口,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被迫把她出典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地主,她不得不抛下自己患病的丈夫和仅仅五岁的儿子,去做地主泄欲生子的工具,不仅受着老地主肉体的蹂躏,还受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维伯尔纸草》中,载有关于奴隶(hm)独立地支配属于寺庙地产中的份地的情况。伊·姆·鲁里叶在他的论文中,曾经专门就这种直接生产者加以论述。论文的作者注意到,在《维伯尔纸草》所列举的名单中,奴隶和自由民乍看起来没有区别。伊·姆·鲁里叶正确地指出:“奴隶使用地段的大小与自由农民的地段相同”。(论文,第22页)“奴隶地段纳税的多寡(在指定的情况下)与自由民所使用的地段亦无区别。(论文,第22—23页)。作者结束时总结道:“在和土地的关系上,纸草中所提到的奴隶享有与其余广大自由农民同样的使用权。”“和自由民的地段一样,当奴隶死后,其地段可以自父亲手中保留、继承或转让。”  相似文献   

15.
一、主题思想关于《故乡》的主题思想,说法不一致。目前流行的是:一,通过“我”和闰土重逢时所表现的隔膜和痛苦,“揭示了阶级社会的罪恶”,提出对没有阶级压迫的“新生活的希望”;二,通过“故乡如故”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示人们寻求新的革命道路。我们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的事实,指出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主要原因,表现了作者对劳动农民的深切同情和改变劳动农民奴隶命运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归纳,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揭示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颁布后西印度群岛黑奴悲惨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西印度的见闻并希望借助自己的记录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发展。艾米丽的日记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充满白人对黑人奴隶的偏见。文章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日记的不可靠性并进而分析作者选择这一叙述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已知世界》时间和空间叙述技巧体现其作者当代美国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高超叙述策略。该文本具有时间上迂回向前、空间上对立转化的运动方式,而在这一变化发展过程中,黑人奴隶社会的复杂、黑人奴隶制度的罪恶得到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爱伦.坡在他的早期作品《门泽哲斯坦》①中关于种族主义和奴隶制特征描述,流露出对奴隶的厌恶情绪以及对解放奴隶和奴隶革命的深深担忧。以谢林的绝对哲学为参照②,进一步指出作者也在努力地追求着他的绝对同一,试图将对抗着的主客观、意识与潜意识综合起来,去发现绝对同一的运作过程。可以说他是通过对人类心理意识的深刻洞察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三年《民族团结》第二、三合期上,发表了《宋代壮族地区在土官统治下的经济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形态》),有些意见是正确的,但作者对于根本问题的看法,即对桂西壮族地区在宋代的社会性质所作的结论以及所持的几个论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同意把宋代在土官统治下的广西壮族地区(以下简称“桂西”或“土官”地区)的社会划为“后期奴隶制社会”,更不同意把“峒丁”、“家奴”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奴隶,因此提出几点商榷意见,求教于博雅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