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终端安全产品是一种有效保护企业终端计算机安全的信息安全产品,功能强大,但其功效却难以发挥出来,原因之一员工对这款产品的接受度不高。本论文以部署了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的企业为背景,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感知风险理论、安全心理学,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员工对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的接受意向,最终实证表明员工对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的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认知合用性、主观规范、认知风险对其接受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TPB理论和消费者的3种角色视角为基础,对正在使用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 401 份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感知有用性、技术复杂度、网络外部性显著正向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对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不显著,互惠对感知行为控制影响显著,这表明消费者对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持续使用意向不仅受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者之间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新变量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勉  张德 《管理评论》2007,19(4):23-28
在以往一项质化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本、承诺倾向、职业成长机会和关系四个新变量被作为外生解释变量引入Price(2000)离职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控制已有外生变量的情况下,转换成本和职业成长机会与离职意向显著负相关,承诺倾向和离职意向显著正相关,它们显著地增加了对离职意向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4.
即时通讯服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鲁耀斌  徐红梅 《管理学报》2006,3(5):614-621
基于因特网的即时通讯(instant m essage,IM)因其即时、快速、有效的优点,使用者越来越多。随着V oIP技术的发展,其大有取代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之势。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从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沉浸”体验、感知的趣味性和隐私5个方面分析我国互联网用户接纳IM应用服务这种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5个因素对即时通讯使用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作为线下医疗健康服务的补充对缓解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信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石对在线的医患关系有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中的医患信任问题。        有诸多因素影响医患信任,医患信任的提升对患者的行为意向也有积极影响。以在线医患信任为核心,重点从患者角度研究在线医疗健康网站中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人、网站、医院和医生4个方面的影响。同时,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从宏观上也会影响在线患者信任和患者行为意向,也将其纳入分析。基于此,以信任模型的概念框架以及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等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提出9个假设。以有在线医疗健康网站中服务经验的用户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研,获得271份有效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除个人信任倾向外,医患信任影响因素中的网站、医院和医生的可信度均对在线患者信任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站因素的影响程度最高,在线患者信任也显著影响患者行为意向。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对在线患者信任也有显著影响,但对患者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将医患信任的研究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探讨在线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研究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中的患者信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移动工作支持系统这一新兴事物,以具有移动工作经验的在职员工为样本,在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整合的视角下,对影响用户使用移动工作支持系统意向的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移动工作所具有的移动性、地点依赖性和时间紧迫性正向影响用户对于移动工作支持系统与移动工作之间匹配性的感知,而这种匹配性连同移动工作支持系统自身的功能表现、用户对移动工作支持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用户的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重复购买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东进  杨凯  周荣海 《管理学报》2007,4(5):654-659
探究了感知价值、顾客满意、转移成本和消费时间间隔4个因素对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感知价值、顾客满意、转移成本对重复购买意向有正相关关系,而消费时间间隔对重复购买意向并无显著的影响关系。同时,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转移成本与顾客满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特点,整合感知价值理论、感知风险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两个方面,构建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价值接受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用户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诚信危机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而营销领域关于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很匮乏。笔者在访谈和文献基础上,将相关领域的机制性研究与前因性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消费者品牌信任建立的三种机制(经验机制、计算机制和转移机制),并探查出能够反映每种机制的五个变量(感知质量、顾客满意、感知风险、经济价值和品牌声誉)。通过在化妆品行业收集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验机制和计算机制对建立品牌信任起作用,其中经验机制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网下和网上的服务,但是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网下的服务渠道,而不愿选择网上的服务渠道。由此,探讨在网下和网上提供类似服务时,影响用户从网下到网上使用转移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效价框架和已有文献对习惯、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一个同时考虑2种不同环境下影响使用转移意愿因素的研究模型。以银行服务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消费者特定创新性、习惯和相对收益对用户使用转移意愿均有影响。另外,还发现消费者的网上使用经验和网上银行服务使用经验对研究模型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TAM的移动证券消费者信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研究比较多,但是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交易型服务的信任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以移动证券业务为研究对象,构建移动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模型,分析感知的易用性、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安全、信息质量、便利性和信任倾向对移动证券信任的影响以及移动证券的信任、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2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和PLS-Graph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安全、信任倾向和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对移动证券的信任,感知的易用性和便利性对移动证券的信任没有显著影响,信任是消费者对移动证券产生使用动机的关键要素。最后,对移动证券的服务提供商提出对策建议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顾客心理安全感对网络服务消费行为作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艺  马钦海 《管理学报》2007,4(6):796-802
尝试把心理安全感概念引入网络消费行为解释中,探究顾客心理安全感对消费行为的作用。利用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发现消费者心理安全感在感知风险和消费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且顾客感知风险对消费行为不具有直接效应,故认为当顾客感知风险带来顾客心理安全感缺失时会影响消费行为。研究结论深化了感知风险对消费行为作用机理的认识,对指导网站服务营销的针对性,寻求促进网络消费的措施和方法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客的重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的理论模型,并以大连、青岛等北方滨海城市的游客为样本进行实证。最终验证了游客满意、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景区形象以及过去行为是影响游客重游意愿的主要因素,同时过去行为、服务品质通过游客满意和态度,景区形象、滨海生态旅游认知通过态度间接影响游客重游意愿,并针对分析结果对滨海生态旅游区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最后讨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吴亮  邵培基 《管理学报》2011,8(12):1872-1878
结合决策树分析模型和用户新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和现场培训,采用方便样本抽样调查,让被调查者对物联网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5个策略:销毁标签、用户模式、机器模式、企业自律、法律限制进行选择,并分析了策略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了解到保留RFID标签能够带来很多益处,被调查者依然不相信自动的复杂信息保护方式,而是宁愿销毁标签。为此,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和增加对消费者隐私信息保护的透明度是消除消费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巨灾期权定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青海玉树地震将巨灾风险管理的课题再次摆到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面前.本文在剖析中国地震巨灾期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并改进了海内外相关研究结论,构建了中国地震巨灾期权的定价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证计量和讨论.通过对其定价机制的实证研究,本文对推动中国地震巨灾期权的发展提出了必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bullwhip effect in China using data on over 1200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from 2002 to 2009. Specifically, we estimate the ratio of the volatility of production to the volatility of demand as a proxy for the bullwhip effect. Our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companies we studied exhibit the bullwhip effect. We also find that several hypotheses propose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supported by firm‐level data from China, and that the intensity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China declin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9.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型技术接受模型的物联网服务采纳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大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经济活动中,但仍然局限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内,网络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依然未能实现。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视角,按照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统计分析,对物联网服务采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依然是核心技术和网络互连标准问题,给消费者提供有用易用的产品和服务是推进其应用的关键,而消费者对物联网环境下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现已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d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nuclear energy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how their percep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rust in different risk information sources. We analyze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rust, perceived risk of nuclear power, climate change concern, perception of nuclear energy as an acceptable wa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alternatives to nuclear power. A nationwide survey (N = 967) collected in Finland was analyzed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rust and perceived risk of nuclear power, climate change concern, and perception of nuclear power as a wa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varied by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source. Political party support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rust in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The effect of trust in information sources on WTP was mediated by perceived risks and benefits. The results will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nuclear energy as a way to cut CO2 emissions and the role of trust in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in shaping nuclear risk perceptions and energy choices.  相似文献   

19.
The outbreak of the toxic capsule crisis during April 2012 aroused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risk of chromium‐contaminated capsules and drug safety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to investigate risk perceptions of the pharmaceutical drug capsules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he toxic capsule cri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ociated factors and these two variables. An onlin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model, including questions on the measures of perceived efficac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trust in the State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rust in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rust in the pharmaceutical capsule producers, risk perception, concern, need for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risk avoidance. In general, participant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risk perception, concern, and risk avoidance, and lower levels of trust in the thre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rocedure suggest that perceived efficac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is a predictor of each of the three trust variables; however, only trust in the State FDA has a dampening impact on risk perception. Both risk percep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risk avoidance. Risk perception is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ncern. Information seeking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concern and need for information. The theoret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