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迅速发展,“从事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日益下降”,就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进一步增长了”,(中央党校编写小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要和注释》,第67—68页)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是在日益下降,这是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前提的。其实随着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百分比必然逐渐下降,非物质生产劳动者必然逐趋增多。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第229页)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卓炯《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来稿甚为踊跃,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刊登。为了便于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现将其不同论点综合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具体论点: 1、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就存在:(1)生产力发展达到有剩余劳动的程度;(2)社会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交换的形式,劳动还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登     
郝贵远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文章《“门户开放”政策刍议》中写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于1899年9月向当时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对华政策,由于它得到了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对华政策。几十年来,在如何评价这一政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简单来说,一种意见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对中国友好的象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加紧侵略中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以后,它的经济发展必然出现停滞或腐朽的趋势,这是列宁分析帝国主义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规律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但是在这同时,列宁又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即有的时候表现为停滞,有的时候表现为发展,甚至就“整个说来,资本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停滞腐朽的总趋势中出现的新发展(个别国家是较快的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没有效率的公平是“大锅饭”,而失去公平的效率就变成“夹生饭”。分配不公来自于剩余价值的占有,来自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剩余价值的无偿剥夺。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在商品形态中结晶或物化,形成归整个社会支配的价值余额。在理论上,我们暂且把剩余劳动所形成的这个价值余额用德文字母m来表示。这个尚需用文字表述的社会主义m,是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论述过它,因而都曾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用文字表述过它。有的理论工作者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扬弃”(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第6、96页)。我们知道,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m。上面的引文却回避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学校物理系的普通物理光学教材中的几何光学部分,据查,都编入有“理想光具组的基点和基面”这一部分教材。只是在不同的教科书中标题不尽相同。本标题采自华东师大编的《光学教程》一书(姚启钧教授原著)。在南开大学毋国光、战之令二教授合编的《光学》一书中有关内容的标题是“共轴球面系统及其基点”。在福里斯和季莫列娃(A、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什么?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这个概念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所谓国家制度,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国体(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政体(政治制度)。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尖锐地批判了那些不懂得“民主也是国家”的糊涂人,并明确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讲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初期,资本主义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增长得很快。于是,客观现实就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如果这一结论仍然是正确的话,那末,帝国主义又为何“垂而不死”? 列宁在其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  相似文献   

13.
全部生产要素都应获得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活劳动(科研、管理、生产及其服务)获得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指向 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利,就是对剩余价值一部分的分配权利,它应该是总体活劳动获取部分剩余价值分额在法律上的表现。总体活劳动(劳动的多种形态)要求获得剩余价值的份额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不  相似文献   

14.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15.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研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要研究积累问题,必须首先搞清积累率问题。马克思说:“在积累中,首先要考查的,是积累的比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8页)只有弄清积累率的问题,才能对积累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算。 积累的比率即积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思想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明确表述出来的。该卷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马克思用公式来说明积累,其中所举两个例子,均假定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被积累,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第Ⅰ部类的积累率=1/2mⅠ。如果用公式来表述马克思给积累率这一概念下的定义,则为:J(积累率)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红旗》发表肖蔚云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人权”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肖文)其中有一部分观点是很好的,如强调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批判了那种“公然要求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善心,要求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来‘关注’所谓中国的‘人权’问题”的反动言论;还着重论述了“怎样看‘人权’问题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区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原则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王惟中先生在“‘社会生产目的’是客观经济范畴吗?”一文中,认为“社会生产目的”不是客观经济范畴,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据说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社会生产目的”,他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的经济范畴运用过。是这样的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般说来是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经济范畴运用的。试举几个例子:“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积累过程,在这个剩余价值生产中是一个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的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种生产,表现为别样的东西;那就是,不要认为享受是这种生产的直接目的,不要认为这种生产,是为资本家生产享受品。如果这样看,我们就会完全看不见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在它的全部内在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谷书堂同志在《学术月刊》一九六一年第六期发表的“我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一文中曾谈到:“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在中国的资本仅有二至三亿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增加到二十二亿五千五百多万美元。”作者没有注明这一资料的出处。我翻阅有关的图书资料,认为很可能是引自吴承明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该书第56员“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统计表中,载明1914年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额为二十二亿五千五百多万美元,而且还分别指出这一投资额的内容是:①企业财产1,000.3百万美元,②房地产134.9百万美元,借款576百万美元,赔  相似文献   

19.
时间节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在爱北斐特的演说》等著作中,均有时间节约方面的论述,内容很丰富。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论》中明确提出时间节约规律。他说:“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但这和用劳动时间来测定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政治經济学的教学中,对資本主义的利潤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提出这样的一种說法:“利潤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轉化形式”,“剩余价值率轉化为利潤率,掩盖了資本家对工人的剝削程度”。我认为这种說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利潤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間的关系,并非“轉化形式”或“轉化”关系。理由是: (一)不能因为利潤是剩余价值的轉化形式,就引申为利潤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轉化形式。利潤和剩余价值之間的关系是表現形式和内容本质之間的关系,利潤是剩余价值的表現形式,剩余价值則是利潤的内容本质。在現象形态上,人們不能一眼就看見剩余价值,看見的只是利潤、利息、地租等。而利潤、利息和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各种表現形式,它們的本质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