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离散与模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观。文章讨论了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离散与模糊问题,并从原型范畴的角度管窥了隐喻指称的连续性和模糊性。隐喻指称的非离散性和渐进式倾向是人类的模糊认知模式与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的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认知与范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传统上,人们把隐喻归入修辞研究的范围.G.Lakoff以及Svorou等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提出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认知方式、范畴化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研究美学中的“丑”或者叫做“丑”的美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创作,考察文学艺术中的审丑现象,丰富和扩大美学范畴,使之不发生倾斜。新时期以来,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重视“丑”,正视“丑”、审“丑”,越来越进入了作家、艺术家们的视野,对“丑”发生了兴趣。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成绩是显赫的,其中歌颂真善美,创造美的文学是主要的。但也不可否认,作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审丑意识,注重审丑表现也是取得这一成就的贡献之一。这一贡献表现为:作家们的审丑表现,不仅是刻划了几个丑的典型,写了几件丑事、丑行,暴露了社会中的某些阴暗面,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的模型辨识方法。在只有被辨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情况下,利用一种无监督的聚类算法来进行结构辨识,从而自动获得模糊规则库,并可以得到模糊系统的初始参数。在聚类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模糊神经网络,用它的学习算法来训练网络得到一个精确的模糊模型,从而实现参数辨识。同时,证明了所构造的模糊神经网络具有通用逼近能力,这个能力在模糊建模和模糊控制方面非常有用。通过对两个非线性系统辨识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衬底噪声耦合反衬底噪声对模拟/数字电路的影响。采用带外延层的重掺杂型衬底,对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研究衬底噪声的两个基准(Benchmark)电路进行了模拟和评价,提出了在高速和高频工作时应用SPICE对混和信号电路进行模拟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力位耦合的角度,分析了机器人操作器工作空间动态参数和期望的暂态响应对混合力位控制方案中力位增益选择的影响。结果保证了控制稳定和鲁棒性,并指出了其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美学的研究蓬勃兴盛,曾经被人们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美学之“谜”逐渐被解开,美的神秘感被打破了。然而,作为美的对立面的“丑”究竟是什么?丑的本质是怎样的?丑的形态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它们在各门艺术种类中是如何表现的等诸问题,依然是一个理论之“谜”。目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对丑的研究工作做得是很不够的。在我们有限的范围内所见到的寥寥几文,大都是  相似文献   

8.
英汉味觉范畴隐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考察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味觉范畴隐喻。研究结果显示,表示味觉行为的动词"尝"主要投射到认知领域;表示味觉器官的名词"舌"主要投射到语言/形状域;表示味觉功能的名词"味"主要投射到认知及情感域;表示味觉效果的形容词"酸","甜","苦"和"辣"主要投射到人物/情感/其他感官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中英味觉范畴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其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英国王妃戴安娜逝世十年的纪念,尽管有很多媒体报道,但似乎没有掀起更大的波澜。在全人类都处于因为信息爆炸而越来越健忘状态的今天,淡忘一个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沿着戴安娜这条线索,去观察杂志,从而看到社会和人群的变化。既然人们容易健忘,就请允许我引用一些资料。话说1997年,戴安娜死后,美国一些主流的媒体都对狗仔队大加挞伐,认为他们玷污了摄影记者——也许是所有的记者——的声誉。这些主流杂志包括中国媒体人耳熟能详的《时代》、《新闻周刊》、《纽约客》、□□□□□□(此处删去50字)。  相似文献   

10.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把一篇关于戴安娜的图文并茂的报道,确定为本期《新世纪周刊》的封面文章。在我们的编辑计划中,"戴安娜"只是国际报道板块的一个重点文章。预定的封面报道是有关小学生的——我是一个马上就要读小学三年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实时CORBA调度服务的组成,并分析了它的局限性。利用客户调度器和服务器调度的协作,实现了新增应用的接纳测试。基于这种接纳测试方法,提出了一个动态调度服务模型,克服了实时CORBA调度服务的局限性,进而扩展了实时CORBA的应用范围。利用该模型,实现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实时CORBA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沿着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轨迹探讨了“志”这一哲学范畴的提出和演变过程,进而论述了“志”在中国“人类学哲学”和“宇宙学哲学”中的不同的地位,以及在当今哲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重要范畴之一,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阐释与应用,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界定,指出隐喻是一种涉及框架之间概念投射的认知过程。隐喻可以用于多模态语篇中,对现实世界的话语建构发挥作用。隐喻还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并影响其意识形态。然而,隐喻研究需要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性更好的分析工具。虽然隐喻常用于英语政治语篇分析,但是在汉语中不太常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综合现有理论,完善隐喻的理论基础,探索适用性更强的分析方法,使隐喻更好地用于批评性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简爱大胆追求自由平等生活 ,面对困难勇敢顽强 ,与生俱有的多方面的才能及独特的审美感进行了浅论。简爱这个人物形象 ,博得读者的爱怜 ,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不仅表现在外表的朴实无华 ,而且表现在她性格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隐喻翻译中,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可以用转化喻体形象、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隐喻变为明喻、对所翻译的喻体形象进行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随着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再纯粹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方式。语言学的专家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许多未被讨论或分析的语言也被日益发掘出来。笔者在前人对中文"花"相关隐喻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一步尝试对比其与英文"flower"相关的隐喻,分析了两种语言中相关隐喻的语义范畴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汪碧颖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77-79,103
试图从认知层面,即运用原型范畴化理论来解释语义模糊现象,从而为研究模糊语言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了解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18.
试图在范畴化视角下探讨隐喻习得的途径。隐喻是范畴的延伸,隐喻性词汇的学习可以围绕原型的网络展开;意向图式和基本层次结构是重要的人类经验,它们有助于理解概念隐喻的理据性;文化原型深刻地影响着隐喻的形成,因此,学习者应当调整自己的文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在near-algebra或Banach代数中引入(p,q)-可加自映象f和正则可逆元的概念,得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即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定义在near-algebra或Banach代数X中(p,q)-可加自映象f,X中的任意正则可逆元都具有公共的特征值λ=2q/(1 q),p=q≠?1。  相似文献   

20.
职称审定是人事部门的量化考核的一项制度 ,随着细则的条理化 ,制度逐渐完善 ,但仍然存在“模糊”现象。本文利用模糊教学模型以定量的转化 ,科学处理各种信息 ,解决公正的排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