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事件”(亦称“林语堂事件”)。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理论,都涉及诗歌形式、符号探讨。如修辞、话语规则、句法结构搭建了诗歌的表层结构,象征和比喻又构成了其情感深层表达的“有意味”的空间。研究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文本形式和符号学意义分析方法是基石。从三个方面解读余光中诗歌:(1)形式表层:韵律、句法、词汇主题;(2)“符号”示意:比喻、组合与联想、直陈或曲现“虚幻的生活”;(3)“合式”原则。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1):36-38
作为林师傅 我一直觉得,文学大师林语堂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兴许不是当一个作家,而是当一个工人师傅(当然,在他老人家的词典里,可能叫做“能工巧匠”或“发明家”)。据林语堂生前的文字记载,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逛工具商店,买工具,再用买来的各式工具创造发明新的工具。我猜他是为了他的创造发明,才去积极写稿,用文稿换来的钱去维持他的“工具瘾”,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以文养工”(林语堂著作等身,版税很多,其实我最羡慕的是这个)。  相似文献   

5.
望之 《中华魂》2013,(3):34-34
近日从《书屋》2012年第11期《大家风采》栏内读到一组歌颂林语堂的文章,打头的署名张晓风的大作《学贯中西,百年一人》(以下简称“张文”)更是把林语堂吹捧得无以复加,读后在惊诧之余,不禁疑窦丛生,心潮难平。  相似文献   

6.
清人沈复,字三白,生于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卒年不详。沈三白一生沦落不遇,46岁时有感于“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详细真实地记录下半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浮生六记)写成后湮没无闻,直至一百多年后才被发现,此后便广为流传,为近世文人击节称赏。林语堂、俞平伯等人都给予它至美的赞语。林语堂将它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俞平伯称它“严如一块纯美的水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仅为残本的(浮生六记)具有如此强烈的想力呢?这就是本文作者试图探析的问题。一、(浮生六…  相似文献   

7.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新空间美学的表达方式”,其“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质素对新诗多元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冲击与鼓舞,也对可能来临的数字化诗歌——技术完全进驻诗歌——表示一定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林语堂,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公允的评价。本文就林语堂的生命意识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林语堂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一路唱着欢歌,显得非常轻巧、浅薄的作家;相反,林语堂在其诗化的语言,欢快的情调和健朗的心绪之下潜存着一颗孤独的心。林语堂有着对世界、人生非常浓郁的悲剧生命体验,从中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林语堂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9.
翟永明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歌的艺术品质表现为:(1)卓然的诗歌话语,即具有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强的语言;(2)超然的诗歌气质,即具有神秘、独白的特质;(3)本然的诗学追求,即具有针对自身的诗歌本体意识。翟永明诗歌独特而又富于原创性的艺术品质直接带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写作。  相似文献   

10.
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诗歌久负盛名,尤其是诗歌语言绚丽多彩。本文仅从其叠率入手,探其艺术风韵。一、词汇丰富,各有所好三曹均爱用昼字。曹操诗歌,现在五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同),其中8篇有叠字,占总数38%;曹丕诗歌,现有54篇,其中30篇有叠字,占总数56%;曹植诗歌,流传至今有132篇,其中37篇有叠字,占总数28%。由此可见,虽然曹植用叠篇目最多,可是曹丕叠字的普及率则比曹植高出一倍。曹操诗用叠字39次,除去重复者有19种叠字,其叠宇平均使用2.05次;曹丕诗用叠字ho次,除去重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