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削弱着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自由意识泛滥,道德冷漠现象产生和人际情感疏远。如何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管理,引导入网者时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尤其是青年学生,要教育他们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要教育入网者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网络道德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道德建设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要求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已成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作为高速传输各类信息的现代化工具被广泛利用。网络的发展 ,对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拓宽人们的知识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等无疑起了极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网络具有工具性、虚拟性、开放性、迷人性等特点 ,如不能正确地驾驭它 ,它也可能对社会风气、对人们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 ,甚至引发思想混乱、道德滑坡、违法乱纪。为防止网络产生消极影响 ,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一、充分认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道德是随着…  相似文献   

5.
现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以人为道德主体的行为价值问题,即人性问题。当网络虚拟空间中人性自利成份过分膨胀,而制约它的理性工具过分软化,就容易引发人的道德人格扭曲、道德冲突等非理性倾向的网络道德问题。从现实人性善恶趋向于自利入手,对网络所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求网络道德的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特点给大学生的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道德价值观冲突、道德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缺失和情感冷漠、道德人格偏离。高校应该从培养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意识、养成网络道德参与习惯、提高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激发网络道德情感和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性等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防止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角色社会化失调.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需要进行疏导,加强自律,建立监督机制,社区、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 ,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式 ,另一方面也赋予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及道德交往、关系、结构许多新的内涵。网络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其鲜明的特点 ,也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构建与网络社会共鸣的道德观念、道德精神 ,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的崛起,和以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征的虚拟行为方式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的道德风险。通过对1 157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侵害、网络滥用、网络盗版和网络抄袭四种类型,参与这四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其以网络抄袭最为严重。回归分析发现,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发现的政策意义在于,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入手,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学校园网络道德问题现状的探讨,提出加强对校园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建设,加强对不文明、不健康的校园上网行为的监督和监管,探讨大学校园实际的网络问题和现实道德问题,对我们解决大学校园网络各种问题,更好的为大学生所用,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负面问题及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明的到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信息欺诈、黄色泛滥、信息安全受损、网民人格异化等网络负面问题.产生网络负面问题的伦理根源是网络自身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网络空间的道德冲突使网民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之中;网络法律和道德建设的滞后使网络负面问题有可乘之机;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网络负面问题的形成.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整合传统伦理资源、扬弃西方网络伦理理论、强化网民的内在道德自觉,是消除网络负面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援引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相关原理,考察当下愈演愈烈的"网络狂欢"现象。网络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杰出成果,为人性的彰显与解放提供了平台。但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异化力量,使人沉湎于对娱乐的过度依恋而无力自拔。坚定的扬弃立场终将为网络文化、为人性带来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电子传媒技术对人性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电传技术必将成为支撑整个世界的新的物质基础,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人性:首先,网络技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诱发、释放出了人的本能;其二,网络使一此人变得孤独、冷漠;第三,网络将造就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充满激情的“神话人性”;其四,网络世界将会使人性中的激情与理性发生严重的分裂。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人的社会化悖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技术所铸造的网络时代导致了人的社会化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的社会化悖论。主要有七个方面:创造力的发挥与智能的耗费;欲望的满足与判断力的丧失;孤独性的消解与固化;善性的张扬与恶性的膨胀;自由的获得与丧失;平等的欢笑与哭泣;个人整体社会化的提升与个人民族社会化的衰减。  相似文献   

15.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交往理论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交往与人的主体性、交往与人的个性、交往与人的社会性、交往与人的发展、交往与人的解放五个方面深入揭示了交往范畴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消除旧的分工,大力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8.
生存命义的现代叙事方案及后现代哲学对它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存论者立足于马克思实践人学基础之上并凭借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人学资源,对人的生存命义谋划了种种叙事方案,凸显了人的自我生成性的内在本质;而后现代主义者则立意消解关于人的生存命义的一切从根本上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和幸福承诺,并由此导致了人的身份迷失与下落不明,使人的生存命义再次陷入晦暗。  相似文献   

19.
尼采反对将人理性化的抽象人性论,认为人是感性身体的、独特的、创造性的生命.这一理论的积极之处在于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分裂人的感性和理性并用抽象理性来压抑、摧残具体感性的人学模式,维护了人之生存的有机整体性,弘扬了人的独特性及其个性化超越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局限性在于否定了人的实践性本质,从而忽略了人之存在及其创造的条件性、历史性和相互联系性.  相似文献   

20.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体现,人的个性就是人的类主体性的个体化,其核心是人的内心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必须着重培育人的个性,因为个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培育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人格,其次是培养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自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