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美是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美学史上,人们一般或者把它界定为物的客观属性,或者把它界定为人的主观意识。虽然目前也有主张“关系说”的,但归根结蒂,还是把它界定为客观对象自身的或人的主观的属性。但是,既然美不能脱离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方而存在,就不能把它归于任何一方,而应当从双方的关系中探寻它。本文试图从对一般的关系范畴的讨论出发,进一步考察人同现实界的审美关系的形成和特点,从而阐明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我国主要有四种意见。有的认为美在主观(如吕莹),有的认为美在自然,美在典型(如蔡仪),有的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如朱光潜),有的认为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李泽厚)。我觉得这四派学说,虽各有其不同的根据和道理,但也各有其缺陷和不足。关于美的本质(审美对象的属性或对象的审美属性),我认为既不在主体(主观意识或主客观在意识中的统一),也不在客体(自然或社会),而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相对应的本质力量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来规定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关系说吧!当然不同于狄德罗那样的旧唯物主义的关系说。这种审美关系规定说是根据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马克思在这部重要著作中,从劳动实践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形成(人与自然对象一切自由关系的形成,包括审美关系),揭示了对象世界(包括审美对象)和人类主体(包括审美主体)之间互为前提互相确证的辩证关系,这就为美的本质的研究指出了科学的道路。本文就以此为理论依据,在与审美主体特定的本质力量的联系中,在现实的独特的审美关系的规定中,来阐明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广义的美的本质),并以此就教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同志。  相似文献   

3.
审美需要与人的发展史可扬,班秀萍一、定义问题美,作为审美需要的对象,确证着审美需要的性质和涵义。因此,对审美需要的界定,要从什么是美入手。对美是什么的讨论,在美学史上是争论不休的。在我国美学界,也因此而分成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实...  相似文献   

4.
“多层累的突创”说是蒋孔阳先生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一思想兼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时也涉及到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以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为基础,兼采众长,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加以论证,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多层累的突创”说,不仅解释了美的形成和创造的缘由,而且揭示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在《美学新论》中,他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在美论和美感论中前后呼应,相互印证,构成了一个严密的、自成一家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审美鉴赏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鉴赏力是一个美学上的重要范畴,但是迄今国内尚无这一范畴的研究和论述。从语义分析角度看,“美学”的希腊文aisthesis一词,它的现代意义是指一切形态的鉴赏活动,如果把它译为“鉴赏学”似乎比“美学”更符合原义。可以说美学就是一种鉴赏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即现实界的美学属性本身;主观方面即各  相似文献   

7.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9.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美学史上,“味”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味”,作为名词,本来是指人类味觉器官所获得的一种感官快适。构成“味”的因素虽然客观地存在于饮食对象中,但又必须通过具体的饮食过程才能获得。因此,它又作为动词指对饮食对象所具有的“味”的品尝。这样,“味”本身所具有的两重内涵使它在中国美学史上常常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鉴赏体验。但“味”作为美学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两重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直到齐梁时代的钟嵘才把这两重内涵统一到他的“滋味说”中,结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美学范畴,才最终确立了“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将着眼于钟嵘的“滋味说”,探索其理论体系,阐释其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狄德罗提出了重要的"美在关系"说。可以说"美在关系"是其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论和审美创作论的逻辑中介。但是基于种种,学界却一直对该学说存在着严重误读。因此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必须重新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2.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14.
<正> 朱兰芝同志在《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一文(下简称“朱文”。见《文史哲》84年第2期)中,强调指出美依赖于审美关系而存在,美“是审美对象呈现于审美主体的对象性属性,而且,只是在审美关系中才对象性地存在的属性。”这个论点是值得重视的,对于我们认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重要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朱文中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意见,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讨的问题。我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浅见,希能对这个问题在切磋商讨中逐步求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我认为,说美依赖于审美关系,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如加以正确的进一步说明,这  相似文献   

15.
“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审美发生意义上的深刻思想。马克思的美学不是把意识或艺术,单纯的主观或孤立的客观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特别是“自然的人化”这个最根本的实践哲学问题出发,来研究美的根源和本质以及审美的发生与演化的。因此,自然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石。正确地理解、把握这一理论基石,对于我们揭示美和美感的实质,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大厦,无疑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化的自然是从实践角度论证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17.
<正> 狄德罗(1713—1784)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美学家。过去,他曾长期受到国外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攻击和贬低。这是不公正的,应予推倒或纠正。但是,近年来有些美学文章在论及狄德罗时,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前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美学家”,他的 “美在关系”说“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甚至要“比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刻、严密”。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正> 美作为一种价值,有它特定的涵义和结构。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①。但这种审美价值关系,不是单一,而是由多层次组成的。从系统构成来看,它包括三个层次。一、从表层结构说,美是对象事物“形象”的客观价值人与现实对象的相互联系,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比如人们来到一个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植物学家的兴趣在考察它的纲、属、种,了解树木成林的自然条件,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关系,采取的是科学态度。林场经理感兴趣的是这片林木的质、量以及它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