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识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李国祥原本是一家餐馆的厨师,那家餐馆不大,生意本来很好,可腰包鼓起来的餐馆老板迷上了打麻将,整天泡在棋牌室里,对餐馆疏于管理,生意也就越来越冷清了。那天,是月末的最后一天,李国祥计划向老板提出辞职,另谋出路。可是,他到了餐馆,却看见餐馆里聚集了好多人。这些人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找老板讨债的。老板不知去向,这些讨债的只好堵在餐馆里。  相似文献   

3.
“摆”的艺术各国的文任有各自的绝活。比如法国的烘、烤、熏,中国的地、爆、炒,韩国的路、泡、渍……若问日本料理最精彩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摆。东京街头大大小小餐馆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的菜肴样品外形之精致,色彩之鲜军人平使人怀疑它们的可食性,并产生这样的幻觉: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正如日本人常得意地自诩那样,日本人进餐,首先是用眼睛,其次才是用嘴;如果眼睛通不过,无论什么样的美味,也懒得下身。对于他们,烹调首先是一门视觉艺术。说到摆,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大不然。日本人对菜肴外形的美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川政的统一和抗战的爆发,成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获得加速发展,成都饮食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持续发展。高档中西餐馆、大众化的饭馆、面食店、小吃店、流动饮食摊点等不同层次的饮食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京、鲁、粤、苏等外菜系餐馆纷纷在成都开设;出现了西式饭店附设餐厅、西餐馆、影剧院贩卖业和腌卤业等饮食业新的行业形态。三四十年代成都饮食业的发展繁荣直接推动了现代川菜菜系走向成熟,使其具备了稳定的菜系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华馒头”在日木含意并非是车正的“馒头”,而是内中包有各种馅料的“包子”。这种早自宋代便己传入日本的食物,近年来在东赢呈越销越旺的趋向。目前,日本各超级市场里出售的“中华馒头”包括有豆馅、肉馅、咖哩、糖醋肉、核桃仁、蔬菜、虾、牛肉、贝肉等多种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味道各弄、日本饮食界甚至宣称已迎来了“包子的战国时代”。 “中华馒头”之所以大受欢迎,是由於日本人早餐时间已越来越短,加上微波炉的普及,一分钟便可将各种口味的包子加热,品种比起吃面包当然丰富得多。何况包子一拿起就可以走路,边走边吃,干净…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喜欢吃面,而且喜欢站着吃面,为此,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立食面店。目前立食面店已经成为日本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种站着吃面的方式也成为日本特有的“快餐”。  相似文献   

7.
南极料理入     
日本南极富士站的厨师西村淳,每天用极为有限的食材做出不同花样的美食。因为他坚侮品尝到美味的料理,才会让人打起精神。在只有8个人的富士站,每个人都可以享用西村精心烹饪的料理。每当狼吞虎咽的队员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有点儿天然呆的西村厨师也会眯缝起眼睛。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温州商人在异国的经商之道仍然是个谜。做皮包或开餐馆,当年温州人靠这两样事开创了巴称的地盘,成为可以独自挥舞上千万、上亿元个人资本的成功商人。但回头看看,漫州人走的并非是一条牧歌式的迁徒之路,其中更有许多黑暗和孤独里的抗争。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料理的形成和特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日本料理与日本文化、日本礼仪之间的联系,指出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人文之美,是透视日本民族文化礼仪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8,(4)
日本喜剧泰斗、著名作家昭广的成长故事一直是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样本。在日本战后那段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这位作家的外婆用信念和智慧精心料理自己的生活,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用满腔的热情去搜索快乐和幸福,用真心去展露笑容。她不仅  相似文献   

11.
    
任祥 《社区》2013,(23):50-50
竹笋是中华料理独有的食材。各式各样的笋干,光以形状而论就有象鼻笋、扁尖笋、针笋等等,产自不同的地区,也依据各地的饮食习惯烧制不同的美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发明的东坡肉流传至今,但他说过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殊不知把笋干与猪肉炖在一起,那人间美味是足以让人俗而不悔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料理以其食材新鲜、菜品精致而著称.日本料理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五官带给人们冲击、震撼与感动的同时,食材的选用与烹调、食物的色香味形也令人置身于“和”文化之中.“和”文化的融合性贯穿表现在日本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日本人的饮食起居中,在日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8)
那天法国同事贝尔纳请客,约好晚上8点在餐馆见。我们两对夫妇四人落座的时候,餐馆里还稀稀拉拉地没有多少客人。贝尔纳解释说,法国餐馆一般晚上7点半到8点左右开门,客人们8点来钟开始上座,到快9点的时候才是餐馆生意最忙的时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温州商人在异国的经商之道仍然是个谜。做皮包或开餐馆,当年温州人靠这两样本事开创了巴黎的地盘,成为可以独自挥舞上千万、上亿元个人资本的成功商人。但回头看看,温州人走的并非是一条牧歌式的迁徙之路,其中更有许多黑暗和孤独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日中俳人聚北京[日]小熊旭四月四日,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上午九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里,日中徘人欢聚一堂,日中两国第一次“中日徘句汉俳交流会”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昊苏、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前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中日友协副会长(前外...  相似文献   

16.
恋物女子     
她生命中的男人似乎都是更多地属于外面的世界,家只是他们的港湾。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出差,母亲料理家庭里的全部,照顾她和两个姐姐。 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一定给母亲和她们姐妹仨带礼物,有时哪怕只是一人一双丝袜,也会让盼归的她们欣喜。那时候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但是却可以命名的节日。那就是“盼望父亲回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清苦的日本     
《北方人》2008,(7)
用中国人的标准来看,日本传统的饮食虽有精致形式,但大多数有清淡底蕴。生鱼、大酱汤、米饭团子,即使再加上荷兰人或者葡萄牙人传来的油炸什锦(天罗妇),也依然形不成什么菜系,不足以满足富豪们的饕餮味觉。这大概也就是日本菜不能像中国菜和法国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怀石料理(Kaiseki Ryori)”?翻开日本的《大辞林》,  相似文献   

19.
平日里,总会在公车、会场、餐馆、楼道等公共场所,听到突然响起的高分贝手机铃声,接打电话者甚至如喊叫一般,旁若无人。这种被别人的手机铃声、电话内容干扰生活、打断思绪的感觉着实不爽。而一次赴日旅行的经历,却让我领教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手机文明"。  相似文献   

20.
张晓晖 《社区》2011,(24):64-64
小陈是来自农村的打工妹,长相甜美性格温柔,嫁了个城里人。公婆经营着一家餐馆,小陈便在餐馆里帮忙,她老公却成天游手好闲,背地里有人说,小陈虽说嫁个城里人,但老公是个啃老族,老人能靠一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