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指出了国内外哲学界现代认识论研究的科学化、文化化和悟性化三种新走向,并对每一走向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科学化方面,现代认识论的研究重心已由探讨认识的本质转向分析认识的发生和知识的增长机制,它越来越偏注于经验方法的运用,并展现出其具体科学中的发生机制。在文化化方面,它所考察的认识对象逐步由自在的自然泛化为人化的世界,由探索实体转向研究人的活动,从而为文化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层面的导向。同时,在传统认识论中作为工具和中介的语言符号也逐渐具有客体和文化的意义。在悟性化方面,它着意于将客体系统以及主客体二者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进行把握,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看作一个互动的整体,以在认识活动中实现心与物、文化与科学、非理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在两方面发生了转变:第一,在内容上,从主要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而对主体的研究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在认识形式上,从反映论转向了反映论、选择论、评价论的统一,从而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质。但是,在这种转变的研究中,没有将“主体需要”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我认为,主体需要在认识论中有它应有的地位。例如,认识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认识的选择性何以可能?评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4.
论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深入探讨认识客体范畴的内涵与外延,阐明认识客体与认识对象、实践对象等对象范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揭示这些对象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中所蕴含的复杂的认识论问题,对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意义。一、认识客体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对认识客体范畴的探讨,还没有在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引起应有的重视。在有关哲学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范畴。在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关于“认识主体”的探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比之下,“认识的客体”却似乎受到冷落。这种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不平衡状况,不仅影响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探讨,而且也势必影响对主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认识的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传统认识论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外在南宏观描述水平。现代认识论则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思维的内在结构和微观机制,即转向微观认识论的研究。与传统的宏观认识论立足于认识的内容和形式、对认识进存共时性静态分析的研究模式不同,现代微观认识论立足于认识的结构和功能,并以自我调节为核心原理,把人类认识活动看成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自组织系统,对其进行历时性考察。以系统论(包括类比型  相似文献   

7.
认识主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过去,由于对认识主客体缺乏研究,因此影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提出并探讨的认识主客体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切不可抹煞它的积极作用。但在前一个时期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认识主体的研究,而忽视对认识客体的探讨。实际上,认识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因此,要将关于认识主客体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必须要加强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本文试对认识客体的涵义、类型、特性等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对象,由于客观世界及其变化是纷繁复杂的,主体审视、改造客体的角度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这就为我们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多年来,学术界对认识客体的分类及其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有的把客体分为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或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认识论的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愈益引人瞩目。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怎样?都为人们所关心。笔者试图探索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并由此引出一些看法,以佐认识论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为对象),对以不同客体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理论反思便分别形成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道德认识论。本文试图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将认识形式划分为科学认识(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审美认识(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和道德认识(以实践——精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认识论中,有两个众所习见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对象世界进入了人的意识领域。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对认识产生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的话,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说法的第一个是过分地表面化了,而第二个则简直就是一种谬误。问题的症结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着的,而客体对象本身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对之进行认识的主体,那能够进入主体意识的仅仅是已在诸多中介中几经变换、选择、建构过了的关于客体对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多级中介着的信息活动过程,这为人们从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通过人对客体信息的能动的选择和建构活动实现的,所选择的信息同时具有真理性(与客观事实相符)和价值性(满足主体的目的、需要)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双重尺度正是在这一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的内在统一。从信息认识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不仅为我们在认识论上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现认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和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指构成人类认识高级阶段的、主体反映和把握客体的一般形式和现实过程。思维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自组织系统,对其性质和功能的研究历来就是哲学认识论本身的重大课题。在一般意义上,思维从来都是指向客体的思维,即使对于哲学这样一门以研究对思维的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来说也是如此。对自身的思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客体的思维。在现代认识论的框架中,如何实现对客体对象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思维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所谓认识过程仍然是从关于客体的抽象的、片面的知识向关于客体的愈来愈具体的、多方面的、深刻的和全面的知识发展的过程。正如列宁所曾指出的那样,关于被研究客体的真知的多方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乃是客观现实本身所固有的有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必然结果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传统反映论认为实践作为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在认识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但是,传统反映论对实践范畴内涵的界定往往具有直观反映论倾向,从而导致了对信息转换内涵的忽略。而主体反映客体的真正过程是以信息传递为中介的,虽然任何信息传递都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但其展开过程明显具有非实体性特征。因此,能动反映论要凸现主客体超越性原则,以实现认识论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标志着哲学从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转变为对主体认识能力的探究,认识能力被看作是主体用以与客体相连接的手段或工具,又因为认识往往是不可靠的,造成主客二分,互相割裂的结果,也使得真理由于缺乏尺度,无法考察。黑格尔在面对近代哲学的困境时,提出一个超越性的观点,也即用主体的构建性来统合主客二者,根本消解掉近代哲学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最终使得知识与真理同一,存在与思维同一,概念与对象互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