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政扶贫资金效益评价模型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扶贫资金通过集中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施村的投入,促进贫困户的脱贫和收入的增加。为了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对贫困户的脱贫和增收所起的作用以及效益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利用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向与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建立起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模型,并以哈尔滨三批整村推进实施村的情况,应用建立的效益评价模型,对哈尔滨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带动下成立的青海省共和县沙朱玉乡耐海塔村奶牛养殖协会是"支部+协会"模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在欠发达地区生成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基于对耐海塔村整村推进项目与养殖协会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整村推进项目与协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政府往往以官僚化的方式运作扶贫项目,整村推进中缺乏村民参与;村组织仍然主要是政府权威在乡村的延伸,支部主导下的协会未能将村民的参与组织化、制度化,并为村庄农业产业化提供系统服务,农民组织也未能与扶贫项目有效衔接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扶贫理念及其运作机制已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农村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西马山县实施"农户参与式"扶贫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建设难度大、群众参与度不高、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从加大参与式扶贫理念的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完善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扶贫,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农户参与式"扶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要求新时期扶贫工作应重视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发展质量的提高。鉴于当前扶贫资金额度不断提高而减贫效率递减等扶贫挑战,本文选择江西省罗霄山片区18个县(市、区)为分析样本,系统剖析其财政扶贫资金规模与结构特征,运用DEA Tobit模型科学测算扶贫资金配置效率,明确影响扶贫资金减贫效应发挥的整村推进投资、产业扶贫投资、管理与奖励投资等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扶贫资金配置机制优化的政策建议:更新扶贫理念,实现包容性扶贫治理;消除路径依赖,开展分区分类扶贫;健全评价体系,关注大数据精准扶贫趋势。以期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配置效率,服务于连片特困区扶贫对象的减贫脱贫与我国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5.
税改之后,各种资金依靠“条线”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自上而下输入农村,“项目治理”开始兴起,在扶贫领域也不例外。以华北W贫困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竞争性项目为例,将扶贫项目的生成、申请、立项与落地实施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链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项目申请之前上级政府的“选择性平衡”导致了扶贫瞄准偏离;申请、立项环节发生了扶贫目标的置换与项目的盲目扩张;项目落地后又遭遇了基层社会的解体重组与扶贫资源的碎片化。而这背后是项目分级治理下不同层级政府的多重逻辑以及项目制与科层制之间的张力使然,二者共同导致了扶贫实践与国家“精准扶贫”治理目标相背离。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输血式"反贫困思路正在转向"造血式",由物质、资金等济困的方式转向对贫困者赋能与增权。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特别选择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异地安置、对口帮扶、小额贷款、科技扶贫以及生态旅游等模式,从着重保障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增加就业渠道与途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实现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积极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模扩大;农民医疗条件及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整体脱贫致富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区域性整体贫困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梳理和介绍国外财政税收扶贫政策、法律制度扶贫模式、就业扶贫模式、生态扶贫模式、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和中国财政扶贫模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和能力扶贫模式等的概念、特点以及产生问题,以及总结江西省集中连片特困片区践行有效的典型扶贫模式。由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同,因地制宜实施区域脱贫模式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现有中国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区域扶贫模式的开发和选择应注重长效机制、适应机制和匹配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港流域为主的海河平原革命老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文和地缘等多种因素。河北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农村面貌提升活动把扶贫工作与区域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相结合,给平原老区脱贫致富发展带来希望。形成共识,建立帮扶发展平台,引入资本和科技要素,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科教扶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平原老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10,(15):4-6
在我国,贫困问题一直阻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广西把整村推进和连片推进相结合,以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核心,以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加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使全区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广西贫困面大大缩小。广西依靠从中央政府的支持到各兄弟省区政府的援助,以及全区各族人民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从扶贫救助到实现共赢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亲贫式增长概念开始进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新视角。采用2008年新的中国农村贫困线和1985-2008年中国农村收入分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4种主要的亲贫增长测度方式的优缺点。鉴于贫困等价增长率具有单调性的优点和贫困增长曲线在阶段分析中的相对优势,运用这2种方式,评价了中国农村扶贫最近3个阶段工作的成效,结果表明采取整村推进、人力资本开发的参与式扶贫阶段的扶贫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扶贫资金是党和国家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但在现实工作中,不少专项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渗漏,诸如专项扶贫资金不专用等等,极大地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表现形式主要有挤占、挪用扶贫资金,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善等。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当进一步健全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扶贫资金支出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推进",是新阶段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依托高校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基本任务,整村扶贫开发是现阶段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必然选择。黔北花茂村整村扶贫开发在农民人均收入、贫困发生率、集体经济积累、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花茂村整村扶贫开发经验,从挖掘党建扶贫制度潜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村"归雁经济"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形成后发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合力,促进后发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迈上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上,禹州市在推进烟叶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扶贫资金渠道单一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乏力。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要加大对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扶贫资金渠道和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走村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甘肃省徽县麻安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施状况.认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贫困地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福建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运行机制,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绩效进行评价。认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和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9.
赵波  月华 《金陵瞭望》2011,(9):84-84
一是资金分配使用必议。要求扶贫发展资金、救济救灾物资和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及公共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等的分配使用。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确定资金的分配方案、使用范围、受益对象。二是集体资产承包必议。要求村集体资产的发包,须聘请专业人员鉴定.再通过镇村班子集体议定价位。  相似文献   

20.
产业是乡村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通过产业兴旺实现扶贫开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陕西在产业扶贫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省供销合作社主导的“政府(扶贫办)+供销社(供销企业集团)+农户(贫困户)+企业(合作社)+金融(保险)”模式、以商南、延长为代表的“先借后还”无本脱贫模式、以大荔、洛南为代表的扶贫资金量化折股模式、千阳县 “项目超市”菜单式扶贫模式、白水县的 “果园托管”模式、榆阳赵家峁村的“三变”等模式。本文通过对典型模式的分析,提出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适度兼顾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并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扶贫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