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语法的核心问题是句法问题.因此,副词的界定问题既是词类问题,又是句法问题.就目前国内外的副词研究状况来看,副词还是一个没有严格界定的词类范畴.意义的界定标准没有达到“共性”的要求,功能标准的术语界定又不清,这使得划分出的副词总是“有理无据”.副词界定的关键在于厘清副词和句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论述了形态的有关问题,指出狭义形态实质上是标示功能的,它是功能的反映。词与词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力和结合关系,语序和虚词等所起的语法作用与狭义形态是相通的。由此将形态分为屈折形态和非屈折形态两大类。并从功能和认知两个角度解释了语言对形态的选择情况。任何族语,要想表义必须借助一定的形态,这是强制性的;但不同的族语在表示某语法意义时对形态种类的选择可以有所侧重,否则就有过多的羡余现象。  相似文献   

3.
兼类词在《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究其根源在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本文将语言共性论下的汉语研究和神经语言学研究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得到的实验结果结合起来,认为汉语存在与英语等语言性质相同的屈折变化机制,但语音层面未因此而发生变化,这一结论动摇了传统的兼类处理原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说的‘重视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因为语法是稳固的,重视语法的历史发展,因为语法是变化的’这两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就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的异同说,汉语语法的稳固和发展的具体内容,王先生却没有明白地说出来。从汉语语法上四大问题:词的构成,词的种类,词的职务,(或句子成分)词的位次(词的位次就是词典上的词凭籍来扮演句子成分或执行它的职务或表现出它的功用的唯一手段或方法)说,词的构成(一般只复音词有构成问题)在现代和古代汉语两者之间是不同的,但词的种类,词的职务、词的位次一般是相同的。就是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如我的‘语法理论’第一章(4—11页)所述,除相属式勹类这一大部分外,其它各式各类这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词类活用”说献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汉语“词类活用”说献疑赵宗乙“词类活用”理论最早是陈承泽先生于1922年在他的《国文法草创师专门系统地论述出来的。嗣后的七十多年,举凡古汉语语法著作,几乎没有例外地对这一理论和现象加以补充、阐发和论定。然而我们用陈先生提出的“说明的,非创造的”,“...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创刊号上曾读到周斌武先生的论文“论语言中的词”。论文主旨,照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于:分析语言的结构,说明词在这种结构里的地位。分析词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词的基本属性。他把“语法中的词”和“词汇中的词”看作不同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词是“演员”,语法是“导演”。词接受语法支配而进入句子,犹如“演员”登上舞台而成为“角色”,“角色”不等于“演员”,故“词汇中的词不等于语法中的词”。读过这篇论文之后,又在《中国语文》1957年第二期的“书刊评价”栏上读到徐征同志对这篇论文的介绍。徐征同志肯定论文作者的基本论点之后,作出评价说: 虽然本文有很多论据是复述别人的意见,但是经过作者的综合和分析以后,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到语言中的词的问题。不过,如能多用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那对读者就会有更多的帮助。但我个人认为周先生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方法,有很多地方是无法成立的。并且,周先生对语言上常见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有错误的地方。因此,我根本不同意徐征同志这种评价。并打算在这里谈谈我的意见。不过我是一个初学者。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很少。尤其是对于词的属性,还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词类的研究不仅是词法的中心问题,也是联系着句法的重要问题。不承认汉语有词类的存在,还谈什麽词法呢?没有动词、形容祠、名词等等分类,句子的成份如何鉴定,由什麽来充任呢? 然而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却再次地提出异议,坚持汉语宾词没有类别的意见。由於许多人都以汉语的形态特别是“广义的形态”来证实词类的客观存在,高先生便在第二篇文章中索性摆开这样的论式:大前提——宾词的分类必须依据“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小前提——汉语词儿没有这种词形变化;结论——所以汉语宾词没有词类。在论述中,高先生把“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特别强调出来,并以此排斥了人们视为分类依据的“广义形态”和某些“狭义形态”,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分别词类。如果上述两个前提是正确的,结论也自然是正确的。要问前提是否正确,就要看高先生所指的“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有没有问题。当然高先生所指的分别词类的依据决不会胶着於“词形变化”这个翻译  相似文献   

8.
象声词就是模拟客观事物声音的词。我国早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一八九八年)以及一九五二年以前王力先生的语法论著都没有把它收入词类。一九五三年以后,象声词开始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看法与归类很不一致。有的语法学者把它算作形容词的一种;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它是特殊的词类;多数语法学者或把它归入叹词,或把它与叹词统统叫作象声词,而且把它排列在各类虚词之后,回避指明它的虚实性质。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象声词的数量较多,作用较大,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名凯先生的《误法理论》一书,已有马炎武同志提出一些意见。这里再就本书中的几个具体理论问题,同高先生进行商榷。关于语法定义的问题高先生认为“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的综合”的说法只是语法这一概念的外延,而没有谈到它的内涵(页35)。但是,关于语法的定义,高先生也是没有说清楚的。语法是什么呢?高先生的结论是:“语  相似文献   

10.
曹起 《兰州学刊》2009,(Z1):172-173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俄语как连接的比较短语一般由被比词、确定词和比较词三部分构成。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比较结构。根据被比词与比较词的词类及其语法形式,以及确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科学地分成四种结构形式。这四种结构形式各有其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语是少形态或非形态的语言,词组装成短语,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知识丰富”与“丰富知识”、“无穷变化”与“变化无穷”、“大雪飘飘”与“飘飘白雪”、“爸爸妈妈”与“爸爸的妈妈”、“我和你”与“我看你”是不同的。这当中词类问题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词与词搭配起来产生各种关系,但词与词的搭配不是任意的,它既要受词性的制约,也要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14.
志纯同志多年来从事汉语的研究和教学,好学深思,勤于探索.写过多篇带有开拓性的很有份量的学术论文.1980年我读到他写的《淡淡给词归类的一些问题》(见《语文知识丛刊》1981年第二辑)这篇论文.论文吸收了五十年代词类讨论的成果并有所发展,详尽地论述了“给词归类的标准”、“兼类词和读音不同的同形词不能混淆”、“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不能混淆”以及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标准,并阐释了一些归类的词例.我读了这篇  相似文献   

15.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总被引:97,自引:0,他引:97  
本文指出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由于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几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本文提出,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但是,不同词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这造成 r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又难以分类的复杂局面。作者认为,根据原型范畴化理论,运用词分布上的优势劣势之别,给词分类,给不同的词类下出宽泛定义,辅以严格定义,是一个比较现实、周全的做法。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基于原型理论的汉语词类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每类词的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来选定一组分布特征,按照这些分布特征对于相关词类的重要性、根据经验给其中的每个特征设定权值;再用每类词的非典型成员的语法表现作校验,做成一套可用以对汉语有关的词进行词类模糊划分和隶属度计算的量表。希望借此可以使得现代汉语中有关的词不仅能划归到某一个或几个词类之中(即词有定类),而且能显示出它从属于这一个或几个词类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即类中有别)。  相似文献   

17.
冯胜利的"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的韵律形态句法学理论,初期面临两大主要实践考验,但并非没有解释力。事实上,这一理论有其作用范围:即只有句法上合法的单位才能运用这一理论,其更多地用来判定句法单位的语法性质为词还是短语,而不在于判定句法单位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18.
语法的内涵     
尽管人们赋予“语法”一词以不同的含义,但语法大致只分为两类:1、“语法”作为一个由语法学家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下称“理论语法”);2、“语法”作为一套客观存在的组织语句的语言规律(下称“客观语法”)。前者是对后者的描述,但二者并不对等。 1.理论语法的目标几乎每一位语法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语法理论,并且,所有的语法学家都在努力自觉地使自己的语法理论更贴近客观的语法规律。长期以来,各家语法理论始终处于相互竞争之中,孰优孰劣,毁誉不一。ChomsKy(1957)提出,“语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问题,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就已谈及。1898年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对“词类活用”(马氏的术语是“假借”,不是“活用”)作了较全面的揭示。嗣后,1922年陈承泽氏在他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专门加以系统地论述,从而在我国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语法中,桥句方法不仅要有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要有操作实践的简明实用性,因而析句方法一直是教学语法的焦点之一。汉语教学语法的桥句方法经历了由句子成分分析法到引进层次分析并吸收成分分析的长处再到融合成层次成分分析法的婚变过程。本文简略回顾一下这~过程,并着重谈谈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层次成分分析法。50年代至70年代,教学语法的折句方法采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认为句子是词在同一平面上的简单加合而成的,“分析时要求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