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 ,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 ,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 ,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分裂时期 ,民族迁徙异常活跃 ,都城蓬勃发展 ,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 ,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 ,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移民的主要特征在于人口迁移都是受到政府干预而进行的,表现为政治性谪戍南徙、军事性移民实边、经济性豪族迁徙等.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量,加速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六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民族政策钱国旗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用来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和策略,是多民族国家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所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政治决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动荡、民族迁徙融合、文化多元碰撞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疆与中原的交流起源很早,汉代以后随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这里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民多源于政治、军事等原因,被迁徙和强制迁徙特征明显。民族间的迁徙和融合日益频繁,且规模呈逐渐放大趋势。民族的流动和播迁,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我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吴松弟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  相似文献   

7.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傣泰先民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与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东南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了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我们研究傣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着重于文化因素,而不是血缘因素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源流迁徙。  相似文献   

8.
彭无情  刁龙 《兰州学刊》2011,(1):150-153
受民族大迁徙运动的强烈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角逐争衡、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萨满教文化、祆教文化、道教文化、摩尼教文化和景教文化。结合当时历史史实,对这六种宗教文化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统分析了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阐述了文化大一统下的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深入研究了中原人口迁徙广西而形成的文化通道,提出了时代变迁对广西文化融合的新发展,从而形成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文信息》2008,(1):114-114
固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民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馆中文物藏品总量约1.2万余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的国宝及国家一级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富特色。展览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为依据,再现了固原早期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人口迁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人口迁徙研究申友良本文所研究的东蒙古地区,①特指大兴安岭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老哈河域一带的地区,相当于现今赤峰市辖区和哲里木盟辖区。辽金元时期,不仅是东北各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民族及整个中华民族形成...  相似文献   

13.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民族在他们形成、发展或者走向哀亡的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扩展或者更换自己的活动领域,进行或大或小的迁徙流动。这种民族的迁徙流动,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它随着民族关系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几度形成高潮,每一次民族大迁徙的高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的大融合。正是在这种各民族的不断迁徙流动中,中华民族成长壮大起来,民族间构成了大分散、小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不论何种  相似文献   

15.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东北方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东北方言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6.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和以往朝代民族迁徙相比,清代新疆民族迁徙规模更大,分布范围更广,民族成分更多,跨国民族开始出现,这主要与清廷的治新政策、战乱、灾荒等因素密切相关。清代新疆的民族迁徙在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这种不同民族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不仅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增加、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同时加强了新疆各族人民间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学术界将古代中国的民族分为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五大民族集团”,以活动在黄河中游的华夏民族集团人口居多,经济、文化较为进步。在漫长的交往、战争、迁徙、融合中,泛称为“四夷”的民族集团与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演变,有的衰亡,有的兴起,好像滚雪球  相似文献   

19.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洛西村独特文化是在长期的纳藏文化交流和茶马古道中频繁的民族迁徙所带来的强行的文化变迁,也是藏彝走廊中各族群之间文化融合的直接产物,洛西村的过去和未来都始终演绎着潜在的特殊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革与人口迁移改变了民族成分和居住格局,促进了民族间更为频繁的交往.通过对伊宁市的调查,我们从民族文化的融合、冲突与抗拒等方面分析了转型时期多民族社区内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促进民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