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2015,(3)
高句丽西向扩张因汉末以来中原持久的动乱、分裂和对边地控制力的锐减而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辽东郡、玄菟郡区域始终存有相对强大的敌对势力,给高句丽"西进"甚至生存造成直接威胁。然而,高句丽"西进"的内在动力强烈而持久:5世纪初进占辽东、玄菟二城使高句丽国力跃升、发展空间扩大,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的爵号也反映出高句丽"西进"后东亚格局的变化。高句丽进占辽东一是招致6-7世纪隋唐的军事进攻,二是高句丽的辽东防线受到牵制使其无法全力"南进"。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这种看法已被多数学者认可。1980年以来,又有学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建国,或在朱蒙之前一二百年已有高句丽国存在。这些看法缺乏历史文献证明,也无考古学方面的证据。通过从中外史书记载和好太王碑文比证分析,可以确定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5,(1)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随即开始向附近周边地区扩张。当其实力发展壮大后,又开始向汉、魏、晋等中原诸政权发起挑战,从经常派兵侵扰,到发生较大规模争战。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终于战胜后燕而占据了沈阳等辽东地区,此后经南北朝、隋直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亡,高句丽控制沈阳地区达200余年,高句丽对沈阳地区的控制具有代中原政权管辖地方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6)
集安是高句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古代高句丽文化精华的荟萃之地,特别是2004年集安以高句丽墓壁画、好太王碑等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高句丽墓壁画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等特色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5,(1)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高句丽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日益丰富,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经过大范围的检索和查阅,发现英语学界有关高句丽的相关研究专著计30余部,学位论文20余篇,期刊论文近百篇。西方学界的高句丽研究按时间为序可大致分为早期、近期两个阶段,其研究领域、专业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拓展、加深。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周秦之际,崛起于浑江流域,不断接受中原和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进步较快,势力扩大到辽东和鸭绿江流域,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东北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高句丽族的起源、先世文化及其建国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出现一些新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不少分歧。笔者在学习高句丽考古与历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诸家不尽相同的看法,现在不揣冒昧,作初步探索,就教于诸位方家。一 史学界一般认为高句丽属于 貊族系①,引征文献如下: 《汉书·王莽传》:“莽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0,(3)
米价问题是每一个时代最基本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朝中后期辽东地区米粮价格的持续上涨与辽东地区特殊的军事地位密切相关,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辽东地区,而且蔓延到整个中国。本文从辽东米价上涨入手,分析辽东米价变动的原因,探讨辽东粮食价格的变化在明末辽东地区乃至全国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09,(9):4-5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誉。集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集安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高旬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边疆民族政权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存续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旬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0,(5)
高句丽故地既不在新宾,也不在桓仁,而在与万发拔子遗址之相邻的通化境内;以通化万发拔子遗址为代表的商周至春秋战国遗存当为小水貊的文化遗存;万发拔子遗址即沸流国故址;通化县江口与桓仁交界处是富尔江、新开河与浑江的交汇处,亦是涓奴部与桂娄部的自然分水岭。平岗山城遗址很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高句丽县故址;自安山城城址很可能是第二玄菟郡故址。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6)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是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巨著,堪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结合的范本,影响深远,是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参正资料。在撰写其中的高句丽史之前,金毓黻曾亲赴辑(集)安踏古考察,在对高句丽历史地理充分了解后再依据文献深入分析高句丽、渤海的民族历史,对其政权的建立、发展、消亡的过程逐一论证,为东北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五女山山城     
正五女山山城位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五女山上。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升骨城"的部分遗址。据载,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王子朱蒙率领一部分人在此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作为第一代王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执掌政权。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形,远远望去似一只单靴,南北长1540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0,(1)
安东都护府是唐代灭高句丽政权后在东北地区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在行政级别上属于上都护府,即使在亲王遥领期间其级别也没有改变。安东都护府废置的时间不是以往有的学者们所推定的上元二年(761),而应在贞元(785-805)之后。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金州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渤两海.金州地区历史悠久,建置始于汉代,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设沓氏县,属辽东郡.唐代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辽代置苏州,属东京道辽阳府.金代末年,升为金州,为金州名之始.元代置金复州万户府.明代置金州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宁海县,隶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为金州厅.1913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改设金县,隶属奉天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金县.1987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0,(1)
从文献记载看,高句丽政权曾在三个地区建立过都城,分别是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地区、吉林省集安地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地区。根据高句丽的历史进程,研究者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些地区的现存城址与文献中出现的城名间的比对考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对于高句丽早期国都(文献中称为纥升骨城),一般认为即是桓仁的五女山城,而且有可能与山下的下古城子古城共同构成一种都城体系。而晚期都城(文献中称为平壤城、长安城)一般则认为是今天平壤地区大城山城和安鹤宫遗址构成一种组合。对于中期国都的比定,目前争议较大,虽然大家基本认同存在于集安地区,但对于不同时期文献的称谓确指今天的哪座城址还有着较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2)
唐朝初年,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十分不稳定。公元640年,陈大德受唐太宗之命,出使高句丽,一方面持节答谢高句丽太子桓权入唐,改善双方关系,一方面觇国虚实,为日后唐朝出征高句丽做好情报准备。陈大德不辱使命,缓和并稳定了唐丽关系,并著有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奉使高丽记》遗世。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6)
高句丽有史705年(前37-668),渤海有史229年(698-926)。两个政权相隔30年,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地理位置上相近,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中原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因而高句丽、渤海两个政权在中央行政体系中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2)
高句丽语是已经灭亡了的高句丽民族的语言。对高句丽语的重建只能借助《三国史记·地理志》中的地名和中国史书所记载的高句丽人名和官名等来推断。重建用汉语标音的高句丽语,首先要将高句丽语词整理出来,然后借助汉语的上古音和中古音对其语音进行还原。此外,还要借助周边民族的语言与之相比对才可能将高句丽语进行最终识别。  相似文献   

18.
正辽阳是一块被时光焐熟的五色土,供养二千多年的人与事,愈显圆融浑厚。辽阳城的资历,大东北尚无比肩者,所以这里的人傲气,尽管他们深藏不露。确实,辽阳见过大世面,春秋战国至明末,它始终以大城的姿态被人仰望。襄平、辽东郡、东平郡、南京、东京,城市命名的演替意味着权柄、财富、文化、教育的至高性和先进性。倘不是后金给沈阳一个机会,恐怕直到今天,辽阳仍不失省府大都市的尊贵。  相似文献   

19.
现代编纂的汉字语词典把"郡望"定义为"某一郡内的望族",很多学者都根据这一定义来研究郡望。但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所出现的"郡望"一词大多意为"远祖的籍贯",而不是指"望族"。汉字语词典虽然把"郡望"解释为"望族",但是为了作具体说明所引用的典据中出现的"郡望"却是指"远祖的籍贯"。因此,有必要重新讨论汉字语词典对"郡望"一词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族属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研究高句丽历史者,多认为高句丽族是濊貊族。归纳起来,理由大致有三:一是高句丽出自夫馀,夫馀族是濊貊族,高句丽族当然也是濊貊族;二是和高句丽战争、交往中,高句丽方面多有濊貊族出现,因此认为高句丽族即濊貊族;三是个别史书也有说高句丽族即濊貊族的。有的则把上述三点互相印证,于是更加深了高句丽族是濊貊族的印象。这些,有的是由于史书某些错误注释引起的,有的则是由误会造成的。于是,陈陈相因,几成定论。如果我们详细排比史料,去伪存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就会得出不同于上述论点的结论。下面试就管见所及,略陈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