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公元9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率大军亲征渤海国,次年,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长子突欲(耶律倍)为东丹王,为辽的附属国。928年12月,辽又将东丹国迁到东京(今辽阳),同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5,(2)
宫后里城址是发现于沈阳市沈河区宫后里的一座战国至汉魏时期的城址。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宫后里城址内的堆积有明确的战国燕文化遗存和汉魏时期遗存,而秦至西汉时期的遗存则仅见"千秋万岁"瓦当、"半两"铜钱等极少量的遗物。因此,可以这样推论,宫后里城址始建于战国中晚期,即燕国设五郡之时,东汉中晚期至魏晋时期,宫后里城址又突然兴盛,较厚的地层堆积、发现的生活用井及城外大量的墓葬,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内居民较多。魏晋之后,宫后里城址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0,(1)
渤海国灭亡以后,渤海人被大规模迁到辽河流域。在辽朝统治者的统治之下,渤海族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契丹统治者汉化进程的加快,其统治下的渤海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民族的习俗也进一步汉化。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6)
传统的以吉林市为中心的"西团山文化"为夫余先世文化说经得起考古学验证,高句丽"扶余城"即渤海"扶余府",《辽史·太祖本纪》中的"扶余城"为渤海"扶余府",渤海"扶余府"与后来《辽史·地理志》中的"龙州黄龙府"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6.
唐代渤海王国是否铸造过和使用过货币,迄今为止,一直是渤海历史、特别是渤海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由于在今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滨海地区的渤海遗址、城址和墓葬中至今没有出土或发现过渤海人所铸造的货币,所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当然,国内外也有些治史者提出另外的看法,如《朝鲜全史》卷五的《渤海商业》部分就谓:“渤海商品流通领域中主要通用的货币是粟、布等现物货币,还可能使用过货币”;我国延边大学的力学凤同志在《渤海以中京显德府为王都时期的商业试探》一文中,则明确认为“渤海使用过货币”,只是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尚未来得及作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论证。本文拟在方说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讨论,使这一历史之谜尽快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7.
刘国宾 《求是学刊》2001,28(5):100-106
本文针对韩国学者金正善博士提出的渤海国亡于后唐天成二年 (丁亥、92 7)说 ,从四个方面对之提出商榷 :(1)渤海国亡于后唐天成元年 (丙戌、92 6 )说 ,乃后唐以至于南宋三百余年间史家之共识 ;(2 )《辽史》不仅《太祖纪》 ,而且其《表》、《传》所载大量史实亦确证渤海国亡于天显元年 (丙戌、92 6 )正月 ;(3)宋人所记载天成元年四月之渤海大陈林朝贡使团当由忽汗城出发于上年十一、十二月间 ;(4)由朝鲜史籍亦可旁证 ,渤海国确实亡于公元 92 6年正月。  相似文献   

8.
没有迁到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一部分投奔女真或留在原地;另一部分亡入了高丽.投奔女真和留在原地的渤海遗民有资料可考的为兀惹人、燕颇部渤海人、蒲卢毛朵渤海人和号称五节度熟女真渤海人,他们分别融入到女真和汉族中去.由于女真族的一部分后来也融入到汉族,所以他们的绝大多数最终成了汉族.亡入高丽的渤海遗民中可考者可能比已经知道的略多.他们都融合到朝鲜民族中去了.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族源考——以中国、日本、朝鲜史料为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世纪末,大祚荣“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①,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渤海国。后经略二百余年,遂以“海东盛国”之名,称誉东亚。近年,有关渤海国之研究,颇热于日本、韩国、朝鲜及俄罗斯诸国。然论及渤海国族源问题却多有异议。择其要者,大致有...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4)
康家屯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位于大凌河中游的的一处大型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器特征分析,该城址主要可分为三期,年代上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晚期阶段。该城址实际上只是一处集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的一般性聚落,其建筑布局与结构反映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绝大多数城址的一般特征,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及社会组织结构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当代中国、北京卷》编辑部与北京史研究会于2月29日,联合召开关于北京城址变迁问题学术讨论会,集中探讨春秋至隋唐时期的北京城址变迁。参加讨论会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热烈发言,几种不同看法得到交流,其中有些问题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会上《当代中国·北京卷》副主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中同志对讨论这一问题的目的及重要现实意义等问题做了阐述。为了使问题求得深入探讨,集中三个小专题,进行了讨论。一、先秦时期的北京城址  相似文献   

12.
辽金塔子城     
塔子城位于我省泰来县境内绰尔河支流呼尔达河畔,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一座辽代古城,1956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泰来县塔子城公社所在地。城址呈方形,周长近九里,有4座瓮门,外有3道护城壕。1931年重修4座城门(图一)。城内有东西南北互相交错的5道花街。城内的西北角还有古遗址3处,其中1处最大的还有原建筑物的雕莲花、卷云纹饰的柱  相似文献   

13.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向渤海国进兵,攻下首都忽汗城,“俘其王大諲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二百二十九年的海东盛国灭亡了。辽太祖委派长子人皇王耶律倍主管渤海故地军政事务,改其国曰东丹国,加封耶律倍为东丹王。故都忽汗城易名天福城,另设中台省,隶属辽廷直接管辖。辽太祖灭亡渤海国之后,就将大諲譔送往上京临潢府,“筑城居住之”,并用自己同妻子所乘两匹马的名字,称呼諲譔夫妇,“赐諲譔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以示惩罚。东丹国立国数月后,辽太祖病故,被灭亡了的渤海大氏皇族,以及那些“右姓曰高、张、杨、窦、乌、李”等贵族,便萌发了反辽复国的念头,对契丹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就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服室书,降阻卜;灭后唐,占燕云;澶州城下一战,又使北宋岁输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契丹铁骑之威名,在当时已传闻于中外。检索史籍,发现契丹辽朝的军队名号颇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笔者不揣浅薄,撰此小文,拟就辽朝军队名号之分类及其由来、寓意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5.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16.
渤海史识微     
一、“许国公”和“震国公”《旧唐书·渤海传》谓大祚荣“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振”,《新唐书》作“震”)。溯言“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事不及乞乞仲象。如此,大祚荣何以自称振国王之缘由不清,读者亦无从推知。而《新唐书·渤海传》记营州起事时,则首述乞乞仲象。谓“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述及祚荣,则阐明其为乞乞仲象之子,后“祚荣即并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6)
辽源市龙首山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土筑山城,最早修筑于汉代。此城南端濒临东辽河,附近有两个土筑护卫山城(七一古城、工农山古城)。龙首山山城既是"夫余后期王城",也是"高句丽扶余城"和"渤海扶余府",更是辽代黄龙府最初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渤海国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渤海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葵、豉、桑树等物产是其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渤海时期广泛种植的葵菜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种到东北北部的,《辞海》关于现在中国北方没有葵菜的说法是错误的;渤海人的特色食品"大黄汤"可能是用豉做的汤;渤海也并非像一般认为的那样只有柞蚕没有桑蚕。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0,(5)
阴山南北、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使命,为统一的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诸多城镇,对当时该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河套地区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可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早晚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石清 《今日辽宁》2002,(3):18-19
海城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商埠.全境面积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是辽宁省较大的县级市,是全国粮食、水果、畜牧业、柞蚕生产基地之一,素有"辽左重镇,渤海奥区"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