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和一些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建立起比较全面、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但我国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本文把传统信用管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信用管理方法相对不完备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提出了一种将信用评级机构(以标准普尔、安博尔为例)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转化为在线信誉管理系统中初始信誉分的方法,从而激励拥有中介机构评级的企业以真实身份参与电子商务交易。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电信运营商信誉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作用机制,运用重复博弈对电信运营商信誉作为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使用意愿形成的心理阶段对原因进行解释,进而提出电信运营商提升运营移动支付业务信誉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学中的信誉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誉机制是保证契约诚实执行的重要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越来越成为影响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社会中,企业的信誉主要受博弈次数、产权和法律制度、竞争的环境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信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大对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消除垄断,引入更为开放的竞争政策;加快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传输体系,发展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政府应加强社会信用观念的培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相似文献   

4.
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主体虚拟集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政府投资项目主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一个政府投资虚拟集成化管理组织,使项目不同阶段各参与主体实现信息共享,以达到政府投资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同时对完善中国工程咨询业的风险约束机制和信誉评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誉机制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补充。从信誉机制中的信誉传递环节出发,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探究金融联结中信誉传递的制度优势。基于金融联结信贷模式的信息传递均衡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以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数额;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能存在中介效应。利用陕西省725户农户实际数据进行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农民合作社+银行”的金融联结模式,并运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证明通过农民合作社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农户信誉信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反馈,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能使农户信誉起到抵押品替代作用,对改善农户信贷配给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企业集群不仅仅是企业的空间集聚,更是企业间分工合作的有机体,集体理性的信誉载体。信誉是企业集群优势竞争力的基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提升企业集群绩效的前提,一方面,信誉是集群内企业纵向核心化的基础,另一方面,集群可以通过多边集体惩罚与排斥等方式促进信誉机制的形成,政府的集群政策应注重信誉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公司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平台,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似乎不关心自己的声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欺诈行为随处可见,已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剖析我国企业不注重信誉建设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公司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平台。然而,目前中国不少企业似乎并不关心自己的声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欺诈行为随处可见,已经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剖析中国企业不注重信誉建设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南京冠生园由于出售用陈馅制造的月饼这一欺骗行为导致其由盛转衰至破产这一案例,指出传统企业理论由于建立在以"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没有将信誉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分析框架的不足.重新建立起将信誉作为内生变量的企业行为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原案例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上得出了内、外部信誉机制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所谓"信誉"是指诚实守信的声誉,它是交往双方长期诚实、公平、履行诺言的结果。由于企业是一个以创造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使客户感到安全、安心、满意,由此产生企业与客户间的信誉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不是一次性的,于是企业与客户间的信誉才有可能引领和营建其他层面多种组合的信用,它是企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信誉需要相应的条件去支撑,其中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获取企业信誉的首要条件。日本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在世界企业界也是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之一,企业信誉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两者密不可分,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从"丰田召回门"事件讨论日本企业信誉和员工的忠诚,探讨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源头,可以在更深的层面理解日本企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征,以区别于西方近代工业社会中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制度的信用建设既要依靠非正式信用制度的建设,更要依靠正式信用制度建构。正式信用制度主要是指社会性正式组织通过制定制度规则,规定和约束并依靠一定组织监督实施的信用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经济信用、法律信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是维系和约束经济主体之间特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反映经济主体对未来预期的信任和安全心理,具有资本价值的一种理念和行为准则。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信用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构成该制度的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完善信用制度,应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健全法律法规、树立信用理念和健全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信用失常的法律原因,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看,在于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和法定信用权缺位,法律无法通过改变经济人成本—收益结构来引导经济人遵循法律;从法律部门的角度思考,在于民法、行政法对失信这一社会关系调整的不足和无能。因而,信用制度的重建不仅要求民法产权制度的创新和信用权的法定化,而且需要经济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P2P网贷平台运行的制度供给不足。作为纯信息中介模式的P2P网贷平台在经营中异化为担保模式、债权转移模式、投资理财模式等信用中介模式,极易诱发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亟须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法律与制度联合规制,营造良性发展的法治环境,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完善的P2P网贷平台治理体系,避免金融风险蔓延,从而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商事信用危机的加剧,造成了市场秩序的空前混乱,商事主体的信用缺失使交易风险更加明显.单纯依靠道德和观念上的东西,很难制约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守信的状况.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与必要的制度安排来健全我国的商事信用机制,提高商事主体的信用水平,从而解决目前存在的商事主体信用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1993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引入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15 年间,在中央相关文件和央行、银监会的政策指导下,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在为农民和低收入者提供贷款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典型经验,开展中国小额信贷项目,首先要明确其合法性地位和穷人享有平等的信贷权利等问题。文章从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制度监管、信用基础、征信规范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存在的信用风险逐渐显现,这既造成了交易各方的利益损失,也增大了风险监管的难度。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法律制度因素、用户信用记录、交易资金安全性和沉淀资金处理情况对第三方网络支付的信用风险影响相对较大,利益权衡类指标普遍影响偏低。因此,我国信用风险防范亟需创新管制思路,构建权责统一的信用体系;发挥信号传递作用,提高监管效率;设计激励相容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征信制度作为金融部门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征信制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制度的主体和客体、制度的载体和相应的规制3个方面比较了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同征信模式,并结合我国征信实践,提出了我国个人征信制度应选择公私并存,并最终市场化的征信制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当今世界信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信用法律法律相对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信用法律主要包括关于信贷与租赁的法律、关于信用报告的法律、关于平等授信的法律以及关于公平债务催收的法律等,这些法律对于促进美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信用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以信用交易的充分发展为先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形式多样。在美国信用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信用报告体系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发展我国的信用经济,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以建立信用报告体系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旅游企业信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制度环境、信息经济学和信用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认为应通过树立旅游企业的信用理念、加强旅游信用制度建设、塑造旅游企业信用品牌形象、加强旅游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设等措施来重塑我国旅游企业的信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