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8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冈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五次中日安全对话研讨会"在东京举行.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部副部长罗援以及驻日大使馆陆军武官贾坤基等十名中方代表和冈崎研究所理事长冈崎久彦、防卫研究所统括研究官武贞秀士以及双日综合研究所副所长吉崎达彦等11名日方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15日,"俄中关系:国内与国际因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行。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地区发展国际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俄中两国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叶琳  韩铁英 《日本学刊》2008,(1):139-153
2007年11月19-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冈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四次中日安全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日两国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董敬畏 《社会》2008,28(2):210-210
2007年6月29日30日,由上海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协办的“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人类学系、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等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多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1篇,按照地理区域我们将其划分为中国台湾地区研究、华南地区研究、江南地区研究、西南地区研究和华北地区研究等几个板块分别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12009年2月14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金融大危机对中日经济的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洛林,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高桥亘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新主持.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广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合作与创新论坛"于2008年6月28~2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科学情报学研究和情报事业发展、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战略、创新环境下图书情报的学科发展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广泛的探讨.来自全国社会科学院、高校、军校、党校、新闻单位、港澳高等学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杨沛超教授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中日韩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建所30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一。来自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山东工商学院、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东京经济大学、佛教大学,韩国国立保健社会研究院、京畿大学、庆南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代表及其他学者共4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8.
苏联《文学问题》1986年第6期报道,为了纪念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在巴黎召开50周年,前不久在柏林举行了"护卫文化,1935—1985"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民主德国科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和文化联盟共同组织.文艺学研究所所长M.瑙曼和文化联盟副主席乌韦·贝格尔在致词中指出,为了探讨文化工作者的共同使命,于1935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作家  相似文献   

9.
黄霖 《求是学刊》2003,30(4):80-86
文章就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谈到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写私情,还是写群情;是"纯文学",还是有"功利性";而是在于写的情真不真,善不善,美不美.而且,这种情,还得放在当时时代中来加以考察.文学创作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关系重大.梁启超及<新小说>所提出的一些新观念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新小说>之所以能开创了一代的风气,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读者在其周围,为此从经营方式,到期刊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与尝试.但后来"新小说"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这主要还是拜金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10.
据塞内加尔《太阳报》1981年4月22日报道,今年4月,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了一次"马克思主义与积累理论"的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联合国经济发展和计划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康斯坦斯大学教授哈特姆·埃森汉斯,以及非洲和塞内加尔的一些社会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首先作了一个概括性的发言.他建议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在欧洲而不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