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乌鸦意象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具有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对乌鸦的不同态度表明各民族文化中的乌鸦意象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同时 ,东西方文化赋予乌鸦的感情色彩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又存在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5.
6.
7.
8.
权雅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83
《白乌鸦》将一批孤独的、偶在的个体放逐到涎水沟这样一个“孤岛”上,与世隔绝的涎水沟便成为各色人性集中上演的舞台,它浓缩着历史与人性、个体与社会、政治与人生、原始与进步的纠葛。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所有动物中最诚实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人类那里,我们也最不受欢迎。因为好多时候,他们都不愿意听实话。但我们改不了本性,只要有人碰上不幸的事,我们就最先报告这个消息。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民间信仰中,乌鸦的信仰可谓源远流长.意蕴丰富而变化多端.乌鸦的身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兆喜的祥禽形象.一是兆祸的恶鸟形象.但是在民间信仰的长河中,乌鸦身份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阶段性的凸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乌鸦身份的存在和转换的.而在这种转换中表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心态?这就是本文要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民间信仰中,乌鸦的信仰可谓源远流长,意蕴丰富而变化多端。乌鸦的身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兆喜的祥禽形象,一是兆祸的恶鸟形象。但是在民间信仰的长河中,乌鸦身份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阶段性的凸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乌鸦身份的存在和转换的,而在这种转换中表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心态?这就是本文要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乌鸦》是难解又极富内涵的一部诗集。这一切源自文本的高度开放性,也是休斯在艺术上苦心追求空白的结果。大幅跳跃的情节、混杂的叙事时间和频移的焦点带给文本众多的空白,造成诗集出现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它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文本的开放性使《乌鸦》成了可写性文本,它吸引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从而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强大的文本意义张力。于是《乌鸦》便因其深厚的意蕴而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14.
徐晓霞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30(2):94-97
《乌鸦》是世界经典名诗之一。魅力主要源自爱伦·坡主张的效果说,文本以修辞上的张力矛盾,力图达到悲伤、恐惧、绝望等美学效果,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和效果之下,则折射的是理性与非理性、生与死等人性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世纪,分布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后世的蒙古族中传乘着狼和乌鸦的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档”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子丹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30(3):50-55
泰德·休斯的《乌鸦》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诗集,主人公乌鸦的形象也备受争议。在当时英国由日不落大帝国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英吉利民族精神处于萎靡不振的历史语境下,以擅长描绘凶禽猛兽著称的休斯选择外形丑陋、漆黑,但是性格坚韧、自信、乐观、百折不挠且脚踏实地的乌鸦作为诗集的主人公,旨在激活英国人的心理活力,重振英吉利民族精神中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18.
“曾国之谜”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83-84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交山东与豫南、鄂北曾有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于“曾国之谜”的破译工作将是长期的,我们期待着将来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相似文献
19.